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善待博士”的博士生组织

已有 4060 次阅读 2014-7-17 10:4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善待博士”的博士生组织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每天在微博上接收上千条来自博士生的投稿,有料、有趣、全方位地展示博士生鲜活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传播正能量是他们最大的乐趣。这是一个——

■本报记者 韩琨

绘图:小蚂蚁

“PETD亚洲善待博士组织”,乍一听,这似乎是一个无比“高大上”的组织,又是“亚洲”又是“组织”的,还有英文简称。事实上,这可不是什么官方组织,它只是一群博士生自发建立起来的微博账号。

在“大V”林立的新浪微博,“PETD亚洲善待博士组织”(以下简称PETD)的粉丝数还不到十万,也没有什么加“V”的官方认证,但对于关注它的博士生而言,它已经成为大家日常浏览、彼此分享的重要平台。

博士群体的弱势地位

既然呼吁善待博士,那么,“善待”这个词的客体当然就是弱势群体了。“PETD亚洲善待博士组织”的微博账号注册于2013年1月,响亮的口号是:“关爱弱势群体,请善待博士!”

“PETD建立的初衷是改变社会上对博士的刻板成见,拒绝贴标签,传播正能量。”主创团队之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飞白说道,这个想法来自于初创团队成员们的切身体会。

PETD团队成员都是各高校在读博士,也正因为此,他们深切感受到了博士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博士生是一个比较尴尬的群体,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科研压力,读书期间却收入微薄。”飞白说。

巨大的科研压力无形中使得科研工作挤占了博士生的私人时间。对于很多博士生而言,假期和周末的概念并不存在,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用休息的时间来完成科研工作,往往为了自己的学业和科研投入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有部分人甚至为学业忽略或被动忽视了适婚年纪应有的恋爱和婚姻。”

与此同时,博士生读博士期间的经济收入通常较低。在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博士生们暂时没办法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读博期间,博士生基本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他们却还没有工作,自己的同龄人早已走入社会开始成家立业,这可能会对博士生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落差。”飞白继续分析道。

今年情人节,PETD分享了这么一段话:“其实搞对象也没那么难,单身是因为没花时间精力在个人问题上,如果你把搞研究、发SCI、赶deadline的时间和热情,全部放到搞对象这件事情上,最后你会发现,你就别想毕业了……”虽然是有些夸张的调侃,但已足以反映博士生毕业压力之大。

最后,不得不提的还有日后的就业压力。飞白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博士们对于毕业之后的出路也有些彷徨。相比本科生、硕士生找工作,博士生找工作时需要考虑和衡量的因素可能更多,除了传统的工作城市、单位性质、薪资水平等,“博士生们还要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科研的可持续性”。

还原真实的博士生活

说到博士生的科研生活,这四个字拆开来才比较全面。除了科研,他们还有生活。然而,飞白遗憾地表示:“在中国,公众对于博士群体的了解还不够多,对于博士的认识存在两面性,并且掺杂着一定的误解。”飞白说,破除人们对博士生的刻板印象,也是PETD平台致力的目标之一。

举例来说,提到女博士这个群体,社会上人们想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灭绝师太”“第三类人”,许多劝告女生不要读博的观点也是基于对女博士的这种刻板印象。“女博士也都很可爱、很美丽,与所有女人一样她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大部分的女博士都有着幸福的感情,甚至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三人世界。少数单身女博士的存在没什么不正常,却被公众误以为女博士不好找对象。”飞白说。

在这种情况下,PETD团队与果壳网合作,推出了“女博士逆袭”系列活动,目的就在于向人们展示女博士真正的精神面貌。

“我们推出了一系列优质博士,其中有几个美女博士涨粉比组织的账号还快。由于她们的良好形象,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对纠正社会上对于女博士的偏见起到了一定正面影响。”说起这些,飞白很骄傲,这是她运营PETD以来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浏览PETD的微博内容,一条条看下来,你有时会忍不住笑出声来,有时又真的可以看到一个个为了论文投稿而一脸沮丧的面孔。博士生们时而吐槽“老板”,时而自嘲“科研狗”,时而又感性起来,分享与自己的他(她)异地恋、异国恋的故事。

他们也唱K八卦,也“深夜发吃、吐槽社会”,日常生活在他们的眼睛里不过多了一些“博士生视角”而已。比如日前刚出炉的德国队世界杯夺冠上台领奖的新闻图片,队员们一字长队依次通过狭长的楼梯上台,被博士生看出了“学渣膜拜学神的即视感”。

源自肯定的成就感

“之前一直以为这个账号是营销号。”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阿睦瓦是目前PETD团队的编辑之一,但这位“小编”此前却对PETD有一番误解。

阿睦瓦是从一些博士朋友的微博辗转看到PETD的,有时一些“大V”也会和PETD互动,“在我的微博页面出现次数多了,感觉这个账号挺有意思,就关注了。”以为PETD是营销账号的他逐渐发现,这个账号从来不发广告,还经常与粉丝互动。

在阿睦瓦看来,PETD发的内容以博士或科研工作者关切的话题为主,同时也展示了这批“弱势群体”的“别样”风采。由于对内容感同身受,很多段子准确击中笑点,阿睦瓦经常转评PETD的微博。一来二去的,当值小编飞白注意到了阿睦瓦,拉他入伙。

2月底,记者曾经联系过PETD的主页君,那时回复记者的“主页君”是位在北京读博的男生,这次再联系时,“主页君”却变成了一位姑娘,记者这才恍然大悟PETD背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飞白告诉记者,PETD团队曾经是来自美国,英国,中国大陆、香港地区高校的7位中国在读博士生。这个平均年龄为26.5岁的“80后”团队在兼顾科研之余义务管理该微博。平时他们通过网络沟通日常工作,分工有序,并经常交换想法进行头脑风暴。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家的学业情况变化,团队成员性流动很大,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坚持。”她说,比如记者之前联系的那位“主页君”,就因为出国深造而不再运营账号。尽管如此,飞白表示,她希望自己和团队不忘初心,踏踏实实做好微博,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坚持走下去。

目前,PETD的团队除了飞白、阿睦瓦外还有一位小编。三人分工明确,在PETD粉丝数和影响力都不断扩大的今天,甄选上千条投稿,分享有趣、有料的内容。

“每天采集素材的工作几乎是枯燥无味的,但精心筛选的内容被网友肯定,或是有一些议题被展开讨论的时候,我就觉得PETD成了微博上博士或科研工作者的好伙伴,就很有成就感。”阿睦瓦说。最近,有一对博士因PETD而结缘,阿睦瓦说:“这应该是PETD运营最好的回报。”

《中国科学报》 (2014-07-17 第8版 校园)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12419.html

上一篇:工程教育须伦理“护航”
下一篇:星巴克为何要送员工读学位
收藏 IP: 61.148.243.*| 热度|

3 斯幸峰 柳海涛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