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粟的世界起源中心,粟是我国最早栽培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中唐之前一直居“五谷之长”,作为最重要粮食作物的地位无法撼动。然而粟在作物史和科技史中的研究是分散而零散的,学术界此前并无一部专著专门论及粟作史,而且已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远逊于其他粮食作物,这与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这是粟作史研究重要的创新之处和学术价值。幸之,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的何红中副研究员和惠富平教授,于2015年1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粟作史》[1](以下简称《粟作史》)。
《粟作史》全书27万字,除序言和结语外,共分6章,分别是“粟的起源与传播”、“粟作的演进历程”、“粟的名实与品种资源”、“粟的栽培与管理”、“粟的贮藏、加工与利用”、“粟作经济与粟作文化”。结构清晰、资料详实、论证深入,系统的研究了中国古代粟作史,全面展现了一部粟作史起源、传播、演进、名实、品种、生产、利用、经济、文化的完整图景,弥补了学术界的一大空白,也为其他作物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和典范。
这是以第一著者2010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又经过5年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中不乏著者后续的研究成果:著者在全球视野下进一步探索了粟的起源与传播[2],对粟起源的可能机制及模型重新构建,同时又不局限于中国本土传播路径的分析,就其外传路线和世界意义进行了突出说明,“一带一路”在史前时期就发挥了媒介的作用;著者又吸收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3],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设。
不过《粟作史》仍有小的不足。一是对地方志利用问题,方志尤其能够反映各地粟作史的个性,仅以粟的品种为例,明代以降,粟的品种急剧增加,在数量庞大的明清地方志中有不少记载,个人认为著者可以利用的更加充分;二是通览全书,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尤其是第六章粟作经济与粟作文化,笔者认为可以拆分成两个章,进行更加深入的论述,其经济和和文化影响都足以大书特书。瑕不掩瑜,《粟作史》的出版,必将推进作物史和科技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何红中,惠富平.中国古代粟作史[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 何红中.全球视野下的粟黍起源及传播探索[J].中国农史,2014(2).
3 何红中,沈志忠.多维视野下的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农业起源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史,2013(1).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