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元旦寄语:真正的人机智能不是共生,而是重生 精选

已有 3866 次阅读 2025-1-1 11:26 |个人分类:2024|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人类的智能与交互水平及所处的系统或环境密切相关。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互动不仅受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影响,还深受社会、文化、教育、情境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因此,智能和交互的水平会在不同的系统、情境和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实际上,真正好的人机关系往往不是共生,而是重生!

机器智能中的计算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强调事物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人类智能中的算计是以对立统一为基础,包括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事物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人类的智能不仅仅是个体的大脑运作,而是在特定的系统(如家庭、社会、文化等)中表现出来的。每个系统的设计、结构和规则都会影响个体的智能发展和交互能力,如人类智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系统,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塑造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育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智能表现。个体的社交互动和情感发展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会塑造人们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技能,从而影响他们的智能表现,集体主义文化可能促使个体发展出强烈的群体合作能力,而个人主义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人类智能也高度依赖于情境。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展示出不同的智能水平,在压力大的环境中,个体可能难以作出清晰判断,而在熟悉和放松的环境中则可能表现出更高效的思维和决策能力。

人类的交互能力,尤其是在社会互动和沟通方面,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密切相关,人类在群体中的交互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结果,还受到群体动态、社交规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差异会影响人们在沟通时的语气、方式和情感表达,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智能不仅仅是在个体的大脑中运作,它还通过互动与外界反馈的机制不断调整和优化。人类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社会反馈和经验对智能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互动中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如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会帮助个体理解他人、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智能和交互也越来越受到技术系统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应用(如语音助手、聊天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改变了人类的互动方式,技术系统提供了新的信息源、交流渠道和互动形式,这些都在影响人类智能的发挥与发展。

时间、空间可以用数量表达,而意图、目的、动机却很难用数量表达。

人类的智能是高度适应性的,能够在不同的系统和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决策过程和交互行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逻辑推理,而东方文化则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相关)关系导向,人类能够在不同文化的系统中调整自己的认知方式和交互风格。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会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沟通方式。这种适应性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智能的重要体现。人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系统中不断积累知识、调整策略和改进技能。因此,智能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它也是在不断的互动和反馈中演化和发展的。但是,在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中的态势感知中,态往往是数学问题,势常常不是一个数学问题,感是常名常道问题,知是非常名道问题。

与人类智能相比,AI的智能和交互能力在系统性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AI的智能多依赖于其设计和训练的数据系统,以及其与用户的交互方式。AI的智能表现依赖于其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如果AI系统的训练数据缺乏多样性,或者没有包含足够的背景信息,它的反应和交互可能会非常有限或出现偏差。AI的交互能力通常受限于系统设计,尤其是与人类进行自然语言交互时,AI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语言,但它缺乏人类对上下文、情感、社交规范等方面的理解,因此,AI在交互中的表现通常是单向的,缺乏灵活性和深度。AI系统通常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任务中表现出智能,而缺乏跨情境的适应能力,它们通常依赖于规则或数据,而不能像人类那样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人工智能的瓶颈在于:总想用逻辑的手段解决非逻辑问题,如常常试图用形式化的手段解决意向性的问题。

人类智能和交互的水平确实与系统密切相关。我们的认知、行为和社交能力不仅受到大脑生理结构的影响,还深受我们所处的文化、教育、社会和技术系统的影响。人类的智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这种智能的表现和互动方式会根据系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AI虽然在特定领域表现出一定的智能,但它的能力仍然受到系统设计和训练数据的局限,无法像人类一样在多变的情境中展现出全面的智能和交互能力。

虽然人类的智能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来看,我们的智能仍然处于潜力尚未完全开发的状态,且在某些方面,智能的发展甚至可能被我们所处的环境、系统、文化和技术所制约。

正如前面所说,真正理想的人机关系不仅仅是共生,更应当是“重生”。人类与技术之间需要更深层次转化和相互塑造。与共生的“互补性”相比,“重生”意味着双方在互动中不仅相互依赖,而且在此过程中各自得到“超越”或“再造”,发生质变。“重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1)人类智能的增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编辑等技术的融合有可能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认知时代,增强我们的感知、思考、决策甚至情感能力。这种“重生”不仅是单纯的工具使用,更是人类能力的超越。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脑机接口能直接与人工智能进行思维层面的互动,从而在认知上获得更深层的提升。(2)社会结构的变革: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自动化、AI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在价值观、工作定义、经济模式等方面的重生。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的外在效果,更多的是社会与人类本身认知的深度调整。(3)人类价值的重构:在这种重生的过程中,技术会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什么”和“人类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随着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和角色可能会被机器取代,这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为何而活?什么是我们作为人的独特价值?这不仅仅是对技术的适应,更是对人类身份与价值的再造。

“重生”的一大特征是动态性和双向性。技术不仅仅是被动的工具,在与人类的互动中不断进化,而人类在与技术互动的过程中也在发生自我塑造和进化。这种双向的互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还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哲学观念。

在技术的“重生”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会发生变化,甚至会促使人类重新定义“自我”。如人工智能辅助的情感分析和智能决策可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挑战我们对自由意志和决策自主性的理解。技术的“重生”也可能涉及到AI自身的进化。随着自我学习系统的发展,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执行任务,还能够自主发现新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这种自主性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为“重生”注入更多可能性。

人机环境系统智能“既共生又重生”的关系带来了一系列哲学和伦理上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在创造力、决策、艺术等领域的渗透,我们需要反思以下问题: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的认知和创造力,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定义“人类”的核心特质?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人类能否通过“重生”来迎接一个更高维度的智慧?道德与责任当技术在“重生”过程中赋予人类更强的能力时,如何确保这些能力不被滥用?随着人工智能可能具备自我学习、自我进化的特性,如何界定其责任和道德界限?

人机关系的未来,不仅是共生与技术依赖的过程,更是共生与重生交织的过程。人类将不再仅仅依赖技术,而是在互动中不断塑造新的自我,迎接技术带来的新的存在形式。这种深层的重生不仅仅是外在的工具升级,它还意味着人类认知、社会组织乃至哲学价值的转型。最终,随着技术和人类共同走向未来,这种共生与重生的双重关系可能会揭示出一种全新的“人类”,这不仅是我们与技术的共生,也是我们在技术推动下不断超越与重塑自我的过程。

人类的智能不仅仅局限于逻辑推理或问题解决,它还涉及到情感、社会互动、直觉、创造力、道德判断、灵活性等多个方面。这些不同的智能层面往往互相关联,并且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虽然我们在许多领域表现出极高的智能(如数学、科技、艺术等),但在情感理解、直觉决策、跨文化适应等方面,许多潜力仍未完全发挥出来。情感智能是指我们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与他人情感的能力。虽然人类在社交互动中展现了出色的情感智能,但这种能力在很多情况下仍然受到教育、文化、个体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制约。尽管人类已经做出了许多惊人的创新,诸如科技突破、艺术创作、社会变革等,但创造力的发挥仍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限制。例如,资源的可得性、社会结构的僵化、教育体制的局限等都可能抑制人类创造力的充分释放。

人类的智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的认知能力受到生物学、大脑结构以及教育和社会系统的影响,但这种能力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方式和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但它的潜力往往被环境、社会和文化所框定。人类的大脑能够处理复杂的信息,但在面对庞大的数据集或快速变化的复杂情境时,我们的认知往往显得有些“有限”,我们有时会受到认知偏差(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偏差等)影响,做出并非最优的决策。这些偏差反映了我们的智能并非完美。人类的智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情境因素、文化规范和社会结构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在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时,往往侧重某些领域或技能,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潜力。传统的教育往往重视逻辑推理和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创造力培养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能够利用外部工具(如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虚拟现实等)来扩展和增强我们的智能。但是,当前的技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距离完全理解和开发人类智能的潜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色(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游戏对弈等),但它仍远远无法模拟出人类的全面智能。人类具备情感、社会互动、直觉等多维度的智能,这些是目前的人工智能难以模拟的。尽管我们在神经科学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大脑如何完全生成意识、情感和高级认知仍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大脑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目前的理解,它的潜力仍然未被完全发掘。我们对神经可塑性、脑电波活动、神经网络的理解还处在不断深入的探索阶段。想象力是无有或应有,无有是无中生有,应有是应该存在,即should being。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人类智能的潜力可能超出了我们当前的认识范围。随着科技和认知科学的进步,我们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智能维度,并找到方法激发和开发这些潜力。未来,随着神经科学、基因工程和脑机接口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甚至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智能。脑机接口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能带来人类智能和外部技术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更好地释放大脑潜力。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深度协作可能会推动智能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与AI的合作,人类能够在多个领域快速获得反馈、改进决策,甚至在复杂任务中表现出超越个人能力的集体智能。科学家们正在探索一些认知增强的方法,如通过药物、脑刺激技术、基因编辑等手段来提高认知能力。虽然这些技术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它们展示了人类智能有可能在未来获得不同层面的提升。如何实现动态交互的事实与价值编排组合,实构与虚构的互嵌,将是人机环境系统智能的关键之处。一般而言,自动化是语法,智能化是语义与语用,人机融合智能中仍存在不少非数学的复杂问题,我们认为解决该复杂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机复人杂……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智能的定义本身也充满了争议。传统上,智能被视为解决问题、推理和决策的能力,但有学者认为,智能的真正意义在于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备自我觉察、情感理解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人类智能的潜力可能远远超出当前技术和理论的框架,它需要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优势,不在于计算能力,而在于直觉、情感驱动的思维方式。这种能力让我们不仅能理解现实,还能突破现实的限制,去探索未知的未来。

人类的智能虽然在许多领域表现出色,但由于多种因素(如生物学、文化、教育、技术等)的限制,我们的智能仍然处于潜力待开发的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人机协作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智能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加多元化、深刻和强大。人类的神经网络、机器的人工神经网络与环境的“神经网络”将联结的更完美!

值此2025年元旦之际,瑾祝愿人机与认知实验室的读者朋友们开拓进取、求真超越,不虚此年……

微信图片_20241204085901.jpg

新时代,新征程,将会有更新的“易”(Change)呈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66909.html

上一篇:年终总结:人机环境系统智能
下一篇:人工智能(AI)技术的现状、问题及前景分析
收藏 IP: 123.119.249.*| 热度|

5 朱林 汪运山 郑永军 孙颉 钟定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0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