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相比国外博后,中国博后必须知道自己的“优势”

已有 66549 次阅读 2013-12-7 11: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相比国外博后,中国博后必须知道自己的“优势”

喻海良,2013/12/7

在今天置顶的博文《国内外博后申请和进站的天壤之别》中,作者描述了申请入站时的一些不满。能够理解,本人也曾经在国内做过博后,也感觉有很多的程序,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思考那一段美好岁月,也是值得纪念的。虽然国内博士后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依然有很多优点的。

1)国内博士后导师通常都是领域内的领头人物。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点,在澳洲,任何教职员工,只要有充足经费,都可以招聘博士后。我知道某某副教授,其本人已经多年不做科研了,多年以来也没能写出几篇论文。然而,很巧,他加入一个团队,当起了项目管理员,从而招到了好几个博士后。显然,博士后跟着这样的合作导师,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帮助干活的人。功劳都是这位副教授的,但辛苦都是这些博士后的。相反,在国内做博士后,通常选择的合作导师都是经过学校挑选的,一年下来,也就是那几个知名度、水平相对高一些的老师能够有资格成为合作导师。因为,国外的博士后有不少只是为了干活的,而国内的博士后绝大部分是为了培养后备优秀人才的(当然,这个现在有变味的趋势)。

2)国内做博士后竞争难度非常小。在国内做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投入相对而言非常小,两年时间,人力成本也就是五六万人民币。因为,还有重要一部分是学校投入的。也因此,在招博士后时,基本上只要是一个博士,稍微有一点点成果,就能获得一个岗位。相反,澳大利亚的一些名气好一点的博士后岗位,别说是几十人申请,上百人申请都是可能的。另外,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选拔。如果运气不好,碰到已经内定人选的岗位,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自己当了陪衬都不知道。

3)国内博士后留校工作的比率非常高。在国内做博士后,绝大部分人都是奔着去找一个教师工作去的。所以,现在国内不少大学都流行师资博士后。即使一开始不是师资博士后,但是,经过2年的努力,加入教师系列的人大有人在。这个比率,在2010以前,肯定超过50%。相反,在国外做博士后,要想留校工作,你不熬个78载的,基本上没有希望。而且,前提是你还真是这些人中相当优秀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你的合作导师也没有任何权利去帮助你获得岗位,因为,学校的岗位是固定的,不像国内运作运作也就有了。

4)国内做博士后都提供博士后公寓。现在国内大学留校工作,也就是提供一个单身公寓,而且还是好几个同事住在一起。我自己留校的时候,三个青年教师一个房间。相反,如果做博士后,这个待遇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国内博士后公寓的条件,应该是非常不错的。记得在东北大学有辽宁省博士后公寓,那个条件,真是比那些副教授的住宿条件还要好,而且,房租真的是便宜呀。相反,在国外,哪一所大学还给你提供专门的博士后公寓?至少我现在是不知道的。这里,不只是博士后没有公寓,就算是教授,也要自己掏腰包去买房或者租房。

5)国内博士后的相对待遇其实还能接受。国内博士后的待遇是很低的,但是,要看你和谁相比。中国博士后的年薪也可能不到1万美元,美国的博士后也就在3.5万美元到5万美元,澳大利亚的博士后再7万美元到15万美元(这里的博士后属于科研系列的教师,和教师系列的待遇一样)。但是,如果国内的博士后和最低职位的教师相比,那就不一样了。国内的博士后基本工资低于副教授,但是高于讲师。如果合作导师再给一些补助,则可能超过副教授。而美国的博士后工资只有助理教授的三分之一左右。澳大利亚的博士后和讲师是一样的待遇。由此可见,相对国民收入而言,国内的博士后待遇不低。

6)国内博士后有专门的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虽然钱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国内年轻科研人员而言,绝对是很好的第一桶金。本人获得过博后基金一等资助、特等资助,也因此,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无法言表。相反,在国外当了博士后,似乎再也没有听说过专门为博士后人员提供的基金。或许有人会说,如洪堡基金、振兴学者之类的。这些都是申请前的基金。与在站人员无关。

……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确存在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如,程序是复杂一些,但是,相比较而言,有很多地方也是有优势和特色的。不能因为申请过程中,存在的一点点问题,就把这个制度给完全否定了。在国外做博士后,有哪一所大学还给你开一个“毕业证书”?但是,在国内做博士后,真有“结业”证书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47782.html

上一篇:什么样的审稿人最可怕
下一篇:百分之八十教授反对又能怎样?支持浙大
收藏 IP: 203.219.217.*| 热度|

25 王荣林 史晓雷 赵星 徐耀阳 赵序茅 郑小康 权培玉 张卫 龙涛 王琛柱 秦克周 刘全慧 刘淼 蒋永华 罗帆 汪晓军 徐明昆 唐凌峰 徐政基 许培扬 宁利中 李建国 孙立杰 吕振超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