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博后看王博后惨败在哪?
喻海良,2013/12/3
关于博士后的博文,我写了很多篇了,如《“庶出”博士后“生存攻略”》、《大学里“最弱势群体”的压力与支招》、《我获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的准备过程》、《我在清华做博士后的收获》等等。很遗憾,前些天太忙,连王博士后这么大的事件都没有发表看法。今天,突然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点自己的看法。
关于王博后,我的观点是:你真的不适合在一流大学里面工作。或者更直接一点,王博后应该及早去三本院校工作。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观点,首先:我自己一直在研究型大学工作。很显然,就王博后的那点成绩不足以申请到任何教职工作,除非选择走实验员系列。第二:二本院校原来科研实力不强,但是,他们都在狠抓科研这一块。显然,如果我是大学领导,我不会录用他。剩下来,就只能去三本院校了。这类院校主要是教学,读了博士,做了博士后,而且学科为工程类,在三本院校还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现在不赶紧联系三本院校,过几年,三本院校都不一定能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
有人说王博后是全中国混的最惨的博士后,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夸张。但是,肯定一条,他的惨败与他个人是有直接原因的。
1)不努力。很多人把自己的不成功归罪于他人或者机遇。而我认为,王博后的不成功应该只能归罪于自己。在《博士后王天旭的科研成果》一文中列出了王博士后近10年的论文发表情况,真的很惨。一共只有14篇论文。而且,这十多篇论文没有一篇能够拿得出手。说句让人心疼的话,以这样的研究基础,很难申请到澳大利亚大学的博士生全额奖学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以后,居然没有一篇论文了。即使这4年来只做一点点科研,也不至于一篇论文都写不出来吧。即使自己写不出来,如果参与其他人的科研项目,挂名也应该有几篇吧。据我所知,国际知名大学的助理教授以上职位的人员,在材料相关学科,平均每年参与发表论文10以上(国际期刊、国际会议)。显然,这水平不足以留在南航的。我的一位学弟联系了去美国读研究生,但是,由于有一年的空档期,他坚持在清华做了一年助研,至于待遇也就是维持他的生计了,但是,这一年间,还是发表了几篇论文的。
2)无责任感。责任感,我认为是一个男人最重要的事情。看过视频的人都知道,他已经有老婆、孩子了。不管怎样,为了老婆、孩子,都应该努力去找工作的。即使找不到工作,再做一站博士后也比现在强很多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天下掉馅饼的时候,也不可能会出现掉工作岗位的时候。很显然,已经有将近4年没有任何产出,他再找到学术工作的难度比登火星还难。我有一个朋友在新加坡读博士,当年他非常向往到美国读博士。然而,他申请的很多岗位都不能给他提供全额奖学金,也因此,他还是放弃了,选择留在新加坡读博士,因为,这所大学给他提供全额奖学金,他不希望看着自己年迈的父母为了他的学业继续不停地投入。试想,如果王博后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都不会连续四年不去寻找其它工作岗位。同样是责任感,一个对家庭都没有太多责任感的男人,你能够指望他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超强的责任感吗?
3)心态不对。从他的话中不难得知,似乎他可能在南航找到一份工作。但是,在这过程中,他似乎都只能给出一个“莫须有”的工作。找一份教职工作需要经过很多步骤:投简历、做学术报告、面试、学术委员会投票、签订工作合同。在这些环节中,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失败。澳大利亚一个博士后岗位通常都会有上百人申请,而只有三到四人有面试机会,而只有一个人能够录用。而王博后似乎一直在等待他的合作导师帮助,这是典型的心态不对。在联系博士后的时候,基本上都会签订一个协议,并告知,合作导师与博士后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指导关系。也因此,严格意义上,合作导师没有义务帮助你找工作。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如果稍微懂得这个道理,都不至于沦落至此。当然,在这里必须加一句,博士后找合作导师,尽可能找领域内的大牛,的确,他们的推荐信对是否能够找到一份满意工作很重要。
下面介绍一下博士后在找工作之前应该准备的事情:
(1)学术积累尽可能多。学术积累包括很多方面:论文、专利、获奖、项目、社会服务。不要求每一个方面都非常完美,但是,最后不要出现瘸腿的方面。其中,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论文撰写过程中,一定要想方设法写出3-5篇代表作。
(2)认识领域内的人越多越好。这个平常可能体现不出他的重要性,但是,在面试过程中确实很重要的。如果面试过程中,能够把自己领域内的人都数出来,面试官一定会认为你有较好的科研视野。同时,如果能够认识一些重要人物,他们能够给你撰写推荐信,那就是太重要了。
(3)不要等出站了再找工作。我看见过很多人,都是等着自己出站了再联系工作单位,个人觉得这是很不合理的。如果在站期间,就开始着手联系工作,完全有时间去挑选自己满意的工作,一个不成功,可以继续下一个申请。我们只要一份合同即可。相反,出站后,自己就处于被动状态。如果空一年,没能继续有论文发表,能够提供岗位的地方只会一次比一次差。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