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现代科技与氦气储备

已有 4480 次阅读 2013-12-28 11:09 |个人分类: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技, 液氦

      前段时间去观测(亚毫米波段),有一天,接收机制冷的液氦耗尽,接收机温度上升了1000倍,无法观测。最近赫歇尔望远镜耗尽了冷却剂——液氦,不得不停止了工作。从果壳网上获知医用核磁共振成像所用超导磁体也要靠液氦冷却(http://www.guokr.com/post/406103/)。
      中学的时候学过液氮的制备,就是将空气液化。原来我一直以为液氦也是从空气中获取的,虽然我知道空气中氦的含量很低。后来逐渐知道,实际中,氦气是从天然气中分离的。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可以高达7%(体积分数,但通常的天然气中氦气的含量只有0.5%)。这是可以理解的,地幔和地壳中有放射性元素,其衰变产生了地热,而通常阿尔法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是衰变产物之一。按300K可以计算氦原子的热运动速度大约为25千米每秒,超过地球的逃逸速度,所以大气中的氦原子会慢慢离开地球。在没有掌握从太空获取氦气的技术和可控聚变技术之前,我们大概只能从地下和大气获取氦气,而只有从地下获取氦气是价格较低的。
      按照果壳网的说法,美国在上世纪初建立氦气的战略储备,最初的目的是供飞艇使用。如今飞艇已经很少用于军事用途,所以氦的战略储备就显得不那么重要的。美国联邦政府决定2015年废弃氦气战略储备库,而在此前会廉价卖掉所有氦气,这也是目前氦气价格较低的原因。在此情况下,很多氦气都被用来充气球了。有科学家呼吁静止这样浪费氦气(http://www.guokr.com/post/406103/?replypage=1)。
      那么氦气(液氦)真的没有什么重要性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是现代社会需要多少氦气,另一方面是我们能不能提供足够的氦气。
      现代社会需要多少氦气不是我能准确回答的问题,我试图从我知道的方面尝试给出氦气需求量的下限。根据我的经验,一台接收机每天大约需要3升液氦,如果密封做得好,需求量可能更低,所以按1升量级来估计。一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望远镜通常有5台左右接收机,按5台算。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和准备建设的毫米波/亚毫米望远镜大约有100台,所以为了进行观测,每天所需的液氦大约是500升。液氦密度大约是0.125千克每升,氦气的密度大约是0.178克每升,所以,氦气的密度大约是液氦的千分之一。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每天所需的氦气大约是500立方米。算上其他波段天文观测的需求,按两倍算,每天的氦气需求量为1000立方米。按照天然气中含0.5%氦气算,为获得1000立方米氦气需要开采20万立方米天然气。天然气开采大国俄罗斯平均每天的天然气开采量是20亿立方米。假设从所有这些天然气中提取氦气,所能供给的氦气能满足10000个射电天文这样的领域。但是氦气的使用非常广泛,提供强磁场的超导磁体(高温超导还没有足够好的性能)需要液氦制冷,这些磁体除了用于LHC(大型强子对撞机),还用于医院中的核磁共振仪。按照LHC的规模和核磁共振仪的数量,液氦需求量应该不小于射电天文的需求。我没有确切估计,但是如果认为LHC和核磁共振仪对液氦的需求和射电天文相当,那么以目前的天然气开采量,是可以满足科技对氦气的需求的。但是,和天然气一样,氦气的生成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可以认为氦气是不可再生的,总有一天会像天然气那样开采殆尽。
      说了半天氦气的需求和氦气的开采,有没有绕过这个问题的途径?比如,我们有没有可以代替液氦的制冷剂或制冷方法,我们能不能生产氦气?
      目前,氦可能还是唯一在1K左右不会变为固体的物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其他的1K温度下的流体,那么我们就无法用压缩机在此温度下制冷,也就是说氦无法替代。那么有没有别的制冷方法呢?或许会有,毕竟玻色-爱因斯坦就是通过激光制冷实现的,但是这对于接收机和超导磁体的制冷可能是不实用的。此外,温差电效应也可以用于制冷,只是不知道在1K左右还有没有这样的效应。
      那么我们能不能生产氦气呢?首先,氦是惰性的,所以几乎总是以单质形式存在,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化学方法获得氦气。我们可以通过氢的聚变获得氦,但目前还没有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如果实现了可控核聚变,对于50MW的核聚变反应堆,每天能产生的氦大约是1千克(10立方米)的量级,但是供给射电天文就需要100个核聚变反应堆。所以,那种认为有了核聚变反应堆,氦就会变成垃圾的论调是不可信的。
       鉴于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且我国天然气储量相对不高,在未能发展出新的超低温冷却技术以及太空氦收集技术的情况下,我国应该建立氦气储备,并进行超低温制冷技术的研究(不知道在1K左右有没有温差电效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753629.html

上一篇:大学回忆(五)光学
下一篇:大学回忆(六)理论力学
收藏 IP: 159.226.171.*| 热度|

2 李健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