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从老外那里认识中国——读《寻路中国》

已有 4274 次阅读 2012-1-2 23:26 |个人分类:读书|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 长城, 沿海, 内地

第一次在自助图书馆的橱窗里看到《寻路中国》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游记。我自己没太多机会外出旅游,所以我比较喜欢看别人写的游记——不出家门也可以过过瘾。原本我打算把这本书借回来,随便翻几页就还掉。

但是看了几页之后我就发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了,而我也不想“随便翻几页就还掉”了。这本书的作者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中国的记者,《寻路中国》是作者沿长城自驾考察、在长城脚下的小村——三岔居住以及在浙江温州到丽水高速公路沿线考察时的见闻。

中国人都会为长城的伟大而自豪,可是大多数人对长城的印象估计都是:长城如八达岭那样雄伟、坚固。但是书中描绘的作者亲历的长城在进入山西、内蒙和河西走廊之后就大多是夯土筑成的了,经历数百年,很多段长城都只是土堆的摸样了。这出乎作者的预料,大概也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原因在于,很少有研究者会专门去研究长城。按作者的说法,中国的历史研究者大多注重文本的研究,而考古研究者又大多重视出土文物。于是长城的身份就比较尴尬,没有太多职业研究者会去专门研究长城。对长城进行研究的很多是长城脚下的一些民间研究者。作者也从这些民间研究者那里了解了很多信息。作者写这本书也算是为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长城的研究上作了些贡献。作者有个观点很新颖,实际上长城的修筑正好方便了北方游牧名族的进攻。理由是,原来长城沿线森林茂盛,修筑长城需要大量木材,从而使得这些森林受到了破坏,这方便了游牧民族长驱直入。除了观察长城,作者还注意观察了长城沿线的村庄,他的结论是,这些村庄正在消亡——年轻人都离开了,当老一辈逐渐逝去之后,这些村庄将不再存在。这些年轻人都去哪里了呢?南方,其中就包括本市第三部分讲述的温州到丽水沿线。

作者在长城脚下的三岔居住的几年也见证了中国农村近十年的剧变。这十年是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的时期,城里的人逐渐开始拥有了汽车,周末的时候会到郊区各处度过周末。三岔从一个宁静的小村变成了游人如织的地方,城里的人也开始来这里租房子。原本三岔和山西、内蒙那些长城沿线的村庄一样在慢慢消亡,但是城里人现在开始反过来往这里来了,这里因此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重新获得了生机。我在想,那些西部的长城沿线村庄会不会经历同样的模式呢?

书的第三部分大概是人们稍微熟悉一点的,电视上大多喜欢宣传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不过作者关心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那些在长城脚下失踪了的年轻人。

其实从书中看到的还是沿海和内地发展的不平衡,这是教科书上的内容。相比之下,《寻路中国》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中对作者见闻生动的描写。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524885.html

上一篇:数学不是冰冷的符号游戏——读《数学先锋:天才的时代》
下一篇:“生物实验”还是“死物实验”
收藏 IP: 123.113.33.*| 热度|

3 曹聪 黄锦芳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