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德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utao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博文

【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88)

已有 3066 次阅读 2016-10-2 17:14 |个人分类:回忆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一六九  养臭 虫

我读高中,是住读生,一个班有二十多名男生,集体住一个大宿舍,里面分四排摆了十几张上下铺的木床,中间留出两个过道。床板都是一块一块的原木板拼成,板板间有缝隙,这些缝隙正好成为臭虫的藏身地。因为同学来自四面八方,不知道是哪一年哪一位带来了臭虫,发展到宿舍到处都是。

我们那里把臭虫叫“花姑娘”,大概是它吸血后身体红红的。臭虫吸血前身体很小,吸血后身体胀鼓鼓的,有黄瓜籽大小,龟背式的扁椭圆形。“花姑娘”吸血前先给人肌肉注射一点使血液易流动的稀释剂,就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人起疱、就像按上几颗图钉,奇痒难耐,即使抓破皮也不能止痒。听大人说,臭虫繁殖很快,一晚上可以繁殖七代,难怪宿舍里面到处都是。后来臭虫又跟随同学被带到教室里面,它藏在课桌和板凳缝里。有时夏天上课时,你正聚精会神地听课,它从椅子缝隙里偷袭,大腿下突然奇痒起来,或是从课桌缝隙里爬出咬一口胳膊肘,让你痒得钻心。迟钝的人发现痒时它已就餐完毕,回到木头缝里去了,找不着,抓不住现行,无法处罚。敏感的人,刚在臭虫下口后就发现了,可是等你抬腿、挪胳膊的瞬间,它火速退回到木头缝里,也让你追捕不着。

消灭臭虫,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敌敌畏、全无敌、雷达、金博”等杀虫剂,我们只能用“六六粉”调成糊,涂于板缝中,可以缓解一点点。有的臭虫退缩到涂不到粉的缝隙深处,等几天“六六粉”药效差了,它们又卷土重来,大举进攻,就好像饿牢里放出来的,咬人更凶狠。后来大人告诉,可以用开水烫臭虫,可是衣服可以用开水烫,床架、床板太大就无法烫了。我每次回家,我妈都要把我带回家的衣服用开水烫一下,担心我把“花姑娘”带回家传宗接代。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停课了,我们还在学校等待复课,没有离校。学校的“走资派”都在被批斗,也出现了一些批老师的大字报,没有人管事了。学校生物、化学试验室也没有人管,也未上锁,敞开着,我路过走进去看看,桌上、地上到处都是瓶瓶罐罐,歪七竖八。一个小广口瓶让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拿一个回宿舍做项实验,大人们说臭虫一夜繁殖七代,我去喂一喂看是否真实,这可是项首创实验。

那时正是夏天。我从床板缝隙里用竹篾拨弄、寻找臭虫,花了半天时间也未抓到一只,他们挺狡猾,藏得好,会躲避。最后,我索性把整个床板拿下,扛到室外平地上,再用木棒敲打床板,把臭虫从缝隙里震掉出来,这一办法有效,我到底捉了六只装入广口瓶,加盖。

放到瓶里的臭虫,没有食物不行,他要喝人血,哪来的?我想了一个办法:睡觉前,把蚊帐打开,让蚊子钻进去,然后把几只蚊子关在蚊帐里,我睡在里面让蚊子吸血,再把吸饱血的蚊子捉住,去掉翅膀和腿,放入广口瓶中。我每天这样喂蚊子——再拿蚊子喂臭虫。实验进行了一个星期,也未见臭虫个数有增加,也就是没有验证臭虫一夜繁殖七代的说法。仔细想起来,这个实验既不能肯定结论,也不能否定结论,第一,臭虫是胎生还是卵生我不知道,不管是何生,它繁殖总得有一个周期,七天是否够,“一夜繁殖七代”可能是指臭虫繁殖快的形象说法。而在大环境中,臭虫多,不是这只就是那只,接二连三的生产,自然总体上繁殖快。第二,昆虫繁殖也应该有个合适的环境,我把它们关在广口瓶里,它们心情紧张,是否有那个心思去交配繁殖。第三,我也不能断定这六只臭虫中是否有雄有雌,是否可能都是雄性的或都是雌性的?我估计都是雌性的,因为它们力气小,在木板缝隙里抓不住就被震掉出来,那些雄性的可能都没有被抓出来。第四,经过蚊子后的人血是否适宜臭虫吸食和正常繁殖,也是不得而知的。

总之,我的实验没有验证成功,我很失望,“臭虫一夜繁殖七代”的问题,我也无法说是、否,只能听信大人的说法,至今我还是用大人们的结论,至少说臭虫繁殖力强、繁殖快是不可否认的。这个实验也让我想到:设计一项实验,要事先仔细研究分析,把所有相关条件都要考虑到,不然实验可能不成功,即使表面上“成功”了,也不一定结果是对的。比如假使我喂养的臭虫在广口瓶里繁殖了,你知道是一只的,还是几只的后代?是几只同时下的,还是轮流下的?设计不好的实验,费力不讨好,还造成损失。我那个星期满身是蚊子叮的包,痒得难受,幸好未传染上什么病上身,我是白痒了一周。不过喂臭虫还是蛮有趣的,那时不上课,又不让看书,不能走白专道路,做个实验也蛮好。实验还给我留下这个故事。


图片引自: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臭虫咬的症状图片&step_word=&hs=0&pn=69&spn=0&di=14733439545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659110400%2C2234861723&os=3208697350%2C2787117345&simid=4177502705%2C753540128&adpicid=0&ln=1169&fr=&fmq=147539926080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cdn.120askimages.com%2Fask%2Fupload%2Fjkjy%2F201306%2Fwater%2Fjkjy_13717186985482.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pw2_z%26e3B8dawfh_z%26e3Bv54AzdH3F3tg2ywgAzdH3F87o4w5fh5aoe7c08fh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

                  (2016.9.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288-1006343.html

上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87)
下一篇:【授权发表】往事并不如烟(91)
收藏 IP: 111.175.32.*| 热度|

2 徐剑华 董焱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