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地呼吸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desung617 男儿宁当格斗死 何能怫郁筑长城

博文

我是天边一朵云Gleeson-世界杰出青年经济地质学家(六) 精选

已有 6999 次阅读 2013-10-24 20:3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青年

今日越来越多的女性踏入这原本公牛狂奔的地质领域,为刚硬如铁的地质行业加入了温柔如水的元素,但是真正有突出贡献的女性还是凤毛麟角,前面博文中介绍的Holly Stein和专门著文《地质长河女人心》算是为女人正名之作。其实,许多女性在这个行业中扮演了积极作用,有不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做得风生水起、如火如荼,但却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多隐于内而不露于外。我曾经和一位50多岁的做地质期刊主编的女性进行交谈,后来那个期刊被Pass掉了,她说自己当时很失落,就像自己辛辛苦苦抚养长大的孩子突然就被别人扔进了马里亚纳海沟,还好,她并没有离开这个行业,依然每年针对不同地质内容出版不同专刊。我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女性,了解她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不知道她们如何看待这一领域,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期望值。Waldemar Lindgren Award专门奖励对经济地质做出突出贡献的年轻经济地质学家(小于37岁),自从1962年以来51年历史40位获奖者中,只有两位女性获此殊荣,今天我们介绍2005年第二位获此荣耀的Sarah A.Gleeson。

Gleeson(照片来自University of Alberta)

Gleeson是爱尔兰人,长于Nenagh小镇,这个地方与著名的Slivermines Pb-Zn矿离得很近,在豆蔻年华的14岁Gleeson就想长大成为一名地质学家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优秀的地理老师McLaughlin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偶然在一期《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上看到的圣海伦火山喷发(Mount St.Helen’s eruption)景象。突然想到了我小时候喜欢看《大众电影》,记得某届的金鸡奖投票活动,虽然所列电影一部没有看过,但是也投票邮寄了编辑部,最后的结果是人家给我邮寄来许多外国明星照片,好像有玛丽莲梦露。长大后,Gleeson上了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兴建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这里环境优雅,设施完善,非常适合学习,她所在的班级后来出了8个地质学家和8名大学老师,她所学的专业是非常传统的,偏向于野外填图、薄片鉴定等基础性地质工作,还要大量阅读和精心思考。有两位老师是特别值得感谢的,一位是敢于挑战、激情似火的George Sevastopulo,当Gleeson举起手来准备在课堂回答问题时,George总是说:“Gleeson小姐,在你回答问题前一定要认真思考!”,从此,Gleeson在对某个问题做出结论性意见前,总要翻来覆去,认认真真的思考。第二位是Dave Johnston,Dave是Gleeson大三石英与萤石脉研究项目的指导老师,这是Gleeson第一次接触流体包裹体,让她从此以后有了要研究热液流体地球化学性质的想法。Dave向她建议,如果她想读博士最好离开爱尔兰。Gleeson后来回忆说要是没有Dave的建议,她就没有勇气走向国外寻求机会。Dave1995年死于野外工作期间,Gleeson永远对他充满了感激。

Mount St.Helen’s eruption(照片来自网络)

在那个时候对于在英国的爱尔兰学生只有极其有限的资金支持,幸运地是,在一次都柏林召开的矿床研讨小组会议上,Gleeson认识了Jamie Wilkinson,说实在话,在那次会议上Gleeson除了记得是自己最后一次喝龙舌兰酒外别的能记住的很少。1992年,Gleeson离开都柏林三一学院去了伦敦帝国大学,跟从Jamie和Richard Herrington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调查英格兰西南Cornubian矿田贱金属矿化和盆地流体之间的关系。从入学一开始她就获得了这原本专属石油地质学专业学生的Shell奖学金,这可以支持她项目进行及生活所需,最后论文完成的非常出色,并且获得了帝国大学象征最佳博士论文的Judd奖。对于Gleeson而言,从一个小点儿的大学进入一个大点儿的大学是一种令人非常着迷、难以名状的经历,在那里,她学会了怎么进行化学分析,怎么处理数据资料,怎么撰写论文等等,特别是Jamie在应用实验资料和野外资料时的细心与面面俱到的考虑让她深为折服。在博士期间,她还有幸在同位素实验室呆了几个月,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无私帮助,在那段论文写作与前景黯淡的黑暗日子里让她孤独寂寞的心倍感温馨。

获得博士学位后,Richard Herrington为她提供了一份工业赞助的博士后奖学金,用于哥伦比亚Cerro Matoso红土型Ni矿研究。这个项目需要在茂密的丛林中进行一些野外工作,为此还动用了军人助手,利用XRD技术对岩石矿物学进行研究,这项研究导致了《The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Cerro Matoso S.A. Ni Laterite Deposit, Montelíbano, Colombia》这篇重要的论文的诞生。在此之前,她对红土型矿一无所知,一经介入迅速发现它们是一种被忽略遗忘的但是令人很着迷的矿床类型,她特别希望以后有时间一直持续从事这种矿床研究。

做完红土型Ni矿这个项目后,她去了利兹大学跟随Bruce Yardley做另一个博士后项目,继续对热液流体的研究。出版高水平文献的同时,激发了她对矿床中卤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兴趣,她研究了爱尔兰Pb-Zn矿田和和北爱尔兰的Dalradian金矿,同时对石英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导致了对石英中H地球化学性质的创新性认识。Bruce Yardley是一位活力十足、激情四射的导师,他有时感觉Gleeson对资料的解释过于保守,应该充满自信地挥毫成就“大手笔”、“大画面”,这是一堂难以做出任何评价的课程!在利兹大学,Gleeson开始教授学生矿床学课程,展现了她适合当老师的品质。

2001年,Gleeson去了阿尔伯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当了一名助理教授,像其他许多初级教员一样,她需要面对同时进行研究、教学、管理、书写申请拨款建议、做实验、野外工作、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工作。她对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有些不满意,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购置新仪器,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包括了Cl元素,这项技术在矿床学研究中展现了很好的前景。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Gleeson是许多人学习的楷模,她是第一位矿床研究小组的主席,现在她是加拿大矿物协会的会员。她是第二位获得SEG颁发的Waldemar Lindgren Award的女性,第一位是1993年获得此奖的Naomi Oreskes(现在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历史老师做科学史、环境史等方面的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两位女性都曾经在帝国大学学习过一段时间。她也是SEG的忠实会员,特别是在热液流体协会,她非常受欢迎。

虽然在实验方面雄心壮志,野心勃勃,想要干出一番大成就,但是在野外地质方面她也非常在行,其实她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都做得很好,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未来将有一位更为伟大的女性经济地质学家出现在世人面前。她总是对她做的事情充满信心,毫不犹豫,相信通过研究可以取得一些新的认识,推动经济地质的进步。

对于Gleeson而言,来到一个采矿工业发达的国家是一个正确的抉择。在勘探项目、野外学习(field camps)、钻探、采矿工业的商业性方面,她收获多多,同时得到了工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特别是Bob Sharp对她不知厌倦的在MacKenzie Mountains对形成于沉积物中的贱金属矿床的研究。在这里,Gleeson感觉找到了自己人生事业与家庭的归宿,走在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对她笑脸相迎。

在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网站上这样介绍Gleeson:Sarah Gleeson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热液系统的起源与演化,包括矿床的形成。她使用地质与地球化学技术识别、跟踪地壳岩石中不同尺度的古流体的来龙去脉。加上传统的填图、岩相学与稳定同位素技术,来分析流体包裹体。

看Gleeson的照片,她长得非常健壮,而且能感觉出她的乐观与豁达,这样的女子走在山路上你都会觉得铿锵有力,像黛玉那样的女子只能在大观园里吟诵“留得残荷听雨声”。Gleeson让我想起了我硕士期间来自Princeton University的口语老师Chandra Whalen,Chandra当时只有二十几岁的年纪,长得也是很健壮,经常做个鬼脸,显示她真实快乐、天真无邪的一面,只是现在不知她去了哪里,也许早就回了美国。记得我在南疆阿合奇时,曾看到山头那一片淡淡的白云,是那样的洁白无瑕,飘飘荡荡,悠然自得,送给Gleeson,祝她在未来的岁月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希望SEG Silver Medal和R.A.F.Penrose Gold Medal的殿堂里也能看到她的身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490-735787.html

上一篇:众人划桨行大船Stephen-世界杰出青年经济地质学家(五)
下一篇:直挂云帆济沧海Monecke—世界杰出青年经济地质学家(七)
收藏 IP: 106.8.90.*| 热度|

13 朱志敏 朱传卫 郭耀宇 邹少浩 薛宇 褚昭明 苏德辰 李扬 陈冬生 王乐 crossludo dongxuanmin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