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r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bwxy197301 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心得。

博文

评价制度与学术期刊的良性互动

已有 3103 次阅读 2009-12-7 10:46 |个人分类:科研评价|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术期刊, 评价制度

  又看到一篇"国内中文期刊为何得不到最好的论文?"。这种现象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而要改变国内学术期刊的现状,提升其学术影响力,提升质量需要很多努力和尝试。其中科研评价制度的变化是最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国内科研评价制度能够象下文中武夷山老师提到的院士评选条件,那么国内学术期刊一定可以得到一些优秀的论文的。这种导向的建立,在短期内有护短的嫌疑,但在目前这种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现状来看,制度保证一段时间,等国内学术期刊壮大到可以与国外优秀学术期刊一较高小时,自然就可以放手了。如果制度不改,这种发文先外后内的现象就一定难以改观,对于国内科研和学术期刊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国内的学术期刊也就会象我们的一些产品一样,很难去与国外学术期刊竞争。

国内中文期刊为何得不到最好的论文?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20878.html
“现在国内的中文期刊得不到国内最好的论文,最好的都到国外核心期刊去发表了,我希望这个现象能够得到各方的关注。”在12月3日举行的中英产学研合作的科学决策研讨会上,著名科技政策专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这样表示。

  记者随后向薛澜本人和长期从事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工作的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求证,他们均表示,虽然目前并无数据直接支持这一观点,但多家学术期刊的工作人员在与他们交流中大都有此“怨言”。

  国内学者更看重国外期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学术期刊主编告诉记者,我国的研究成果“外流现象”严重,国内学者往往首选国外期刊发表论文。

  他说,上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发现,就是中国和瑞典学者共同挖掘的。当时这一成果的首篇论文在中国国内发表,在国际上造成了轰动。但现在,光一个地学专业,每年就有500多篇论文发在国外的核心期刊,如果这些论文都发在国内,将对国内期刊的影响力提升起到很大的作用。

  评价标准导致“崇洋媚外”

  “这个现象既反映出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薛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他表示,这首先表明中国学者对科技全球化的积极参与,与国外学术前沿越来越接近。“以前由于我们的英语水平不行或者学术水平不高,想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还发不了呢!”

  武夷山也表示,国内学者倾向于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无可厚非,“好的成果总希望在好的平台上展示”。而且对社科人文领域来说,由于国内一些期刊不够规范,所发表的论证不够严谨,往国外期刊投稿实际上也有利于论文水平的提高。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并不利于科技前沿信息在国内传播与普及,从而导致国内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能从我国自己的学术成果中受益”。薛澜表示,中国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但他们在互联网使用、外文期刊数据库购买、或者流利阅读英语学术论文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其实,“大家可能还是使用中文期刊是最方便的”。

  为何会造成这一局面?薛澜表示,这要追溯到我国科研院所和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学术评价标准,“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国外核心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

  而实际上,不论学术论文发表在什么杂志上,重要的是要对发表的论文进行后评估。据英国牛津大学的菲利普·克莱尔博士介绍,英国在15年前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定期对全国各所大学发表的论文质量进行评估,并做出排名。这一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的招生及政府科研经费的获取。

  有影响力才有吸引力

  武夷山和薛澜都认为,国内学者不愿意把论文发表在中文期刊,与中文期刊的影响力较小、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以及审稿过程同行评审不够细致、发表时滞过长等因素也都有关系。

  薛澜表示,限制国内学者往国外期刊投稿,当然是不明智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提高中文期刊的水平,“希望国家能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一部分期刊发展成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精品”。同时,他建议,应当向日本学习,由政府拨款,建立一个免费的公共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及时翻译国外的科技前沿成果,并纳入检索范围中。最后,中文期刊应当同时建英文版,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武夷山介绍说,今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的两本学术期刊“强强合并”,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杂志,从明年1月起开始发行。“这将是中国自然科学综合类最权威的学术期刊,而且是中英文双版的。据我了解,中科院已制定了一项新的规定:今后评选院士时,其学术代表作至少有一篇是在该杂志上发表的。”(本报北京12月4日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146-276698.html

上一篇:读“成都被“暂缓死刑”的河流”
下一篇:今日观察十一月号
收藏 IP: .*| 热度|

3 赵星 王启云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