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影响因子,已成“影响瘾子”! 精选

已有 12690 次阅读 2011-5-13 08:51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SCI, 文章, 影响因子

    王守业老师在其新博文中说“影响因子不但影响了“银子”,而且正在影响“五子”,甚至已经影响了生命【1】。在我看来,影响因子已经成为“影响瘾子”啦。

    关于影响因子与影响银子的关系,我曾经在以前的博文【2】中说过,王守业老师的博文中也做过充分的论述了。我之所以认为“影响因子”成为“影响瘾子”,是因为现如今中国科教界人士,不知道很多时尚名词的人或许还有不少,但不知道“影响因子”这件“衣服”(IF)的人恐怕不多。最近这些年,理工科的博士答辩、博士后出站、评职称、报项目、争椅子-抢帽子PK学术头衔等等,无一不要SCI论文,不看影响因子的。先要的是数量查抽印本的数目,然后又要质量开始拿计算器算影响因子之和,如果文章已经发表了一段时间,还会去计算文章的引用次数。因为影响因子如此重要,以至于在科技界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大都对影响因子推崇备至,到了上瘾着魔的程度,所以影响因子已成为影响瘾子。

    事实上,做基础研究的人辛辛苦苦地鼓捣出点儿新东西挺不容易的,不能让它躺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睡懒觉,不能让数据在计算机里等着哪天硬盘突然崩溃,也不能让它在自己的头脑中等着被淡忘掉,是应该拿出来发表、交流甚至应用的,找个好杂志发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什么算是好杂志?究竟是去发“贵”的(影响因子高,奖励银子也多的)还是去发“对”的(影响因子不一定很高,但在学术上最合适的),还真是个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在影响因子的指挥棒下,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扑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例如,我所在的领域某杂志的影响因子去年已经接近4了,今年4月初我收到的审稿邀请看到的稿件编号就已经破了1000,其火热程度自然可见一斑。大家能有如此之高的热情,当然是因为对影响因子上瘾了。这几年在我给学生改完稿子,问他们打算投神马杂志时,如果是一个新手,目标可能会比较低,只求能发表(没办法,俺的学生出身大都不好,加上我这个导师也不牛【3】,所以自卑点儿在所难免),如果是发表过NN>2)篇文章的老手,目标多半也是那些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不独是学生们,就是我自己,在考虑建议他们把文章投给神马杂志时,除了考虑稿件适合“神马”类型(是偏重基础科学性的“神”型还是偏重技术性的“马”型)的杂志以外,也会按照IF从高到低排序,发高的不成再低就,一句话,都上瘾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把影响因子“神圣化”,因为它就是一项指标,你重视不重视它都在那里。同时,即使大家都对影响因子上瘾了,也不该把它“妖魔化”,因为它之所以可以大行其道,能盛行N年只兴不衰,也有其道理。下面我再运用俺的拆字绝学解读(解毒)一下“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无疑是用来评价影响程度或者影响力的,只不过它评价的不是文章而是杂志而已。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影响因子是“影”,是期刊的影,发表在这个期刊上的文章都会被这个影子罩住。影响因子是“响”,发篇高影响因子文章就会整出很大的动静,惹得群众围观、领导瞩目、网站新闻报道。“因”有了“影响因子”这个门槛或者成就,学界人士会被N“子”纠结。影响因子所写是IF,用中文音译就是“衣服”,它是杂志的衣服,可能华丽高贵如CNS,也可能低贱卑微如XXXX(太多了,数不胜数!),虚高的IF,还可能是件“皇帝的新装”。

    预报一下,听说又有一个很可以让大家High一下的H因子已开始被重视了,大家准备去围观吧。

 

参考:

【1】   王守业:影响因子=影响银子?影响生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3591&do=blog&id=443597

【2】   吕喆:Nature=“奶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373480

【3】   吕喆:不牛的人如何做导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581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43636.html

上一篇:精选博文,“哗哗”地。。。
下一篇:为出自故宫博物院的“撷英”同行辩护
收藏 IP: 219.217.239.*| 热度|

32 王守业 李学宽 何学锋 武夷山 黄晓磊 吕秀齐 黄富强 贾召鹏 鲍海飞 刘洋 诸葛淑媛 杨秀海 赵明 谢鑫 覃伟 许培扬 曾新林 曹广福 徐耀 刘广明 唐常杰 叶剑 王孝养 林绪波 曹雁冰 王德华 刘用生 吕新华 戴德昌 xqhuang dulizhi95 hao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