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瞄准未来的科学才真的有力量

已有 4120 次阅读 2009-6-11 15:1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技术, 金融危机, 未来学

62日有两篇大篇幅的报道不期而遇地见报,或许很多人没能同一时间读到,或许即使有人读到未必注意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一篇题为“美国家科学院研究报告建议美军——以神经科学打造‘未来士兵’”,刊登在《文汇报》上。另一篇题为“未来信息社会在‘云’中”,刊登在《科技日报》上。幸运的是笔者偏偏在第一时间同时读到了这两篇报道,并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价值。我注意到两篇报道都事关科学,前者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后者是信息科学的前沿技术。更为让笔者感到惊讶的是两篇报道的标题中都使用了“未来”一词,这是令笔者颇感兴趣的地方。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一直主张应该对金融危机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特别是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其中最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之一,就是重大科学政策的制订一定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模式的确定也一定要有预见性,否则类似的危机将不断发生。也因此,笔者在多个场合呼吁人们树立未来观,特别是科学的发展与规划一定着眼于未来。

面向未来,科学的作用不可替代。《文汇报》在同一版面同时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专门为此撰写的短文“科学的力量”,以佐证神经科学的未来价值。笔者以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才真的有力量。

美国家科学院给军方的名为《神经科学在未来军事应用中的机遇》的报告中,科学家们认为,未来士兵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其装备和信息化程度,而且与每个士兵的心理承受能力、连续作战的抗疲劳能力和排除外界干扰的专注度等因素密不可分,而这些大都受制于人们的神经系统。让笔者惊叹的不仅是当下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而是美国科学家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未来意识以及对未来军事动向的遇见能力。我们相信这份报告的出炉,一定会引起美国政府和军方的高度关注。这是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头回得知美国家科学院与美军方在未来科技合作方面有这么一份非常重要的报告,至于我们是否有这方面的考虑至少从公开的信息,尚看不出。

同日刊登在《科技日报》上的“未来信息社会在‘云’中”一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即将到来的信息化社会的蓝图。说实在话,“云计算”这个概念笔者还是头回听说,显然,它预示着不久的将来,信息化社会将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比如信息空间将取代物理空间,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将引导人类消费乃至生活、工作与交往等诸多行为深刻而广泛变革,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创造了条件,也使得信息服务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信息服务必将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问题是,我们为这样一个高度繁荣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了吗?正像举办首届“云计算”大会的主席李德毅院士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会议,引起国内同仁的高度关注,并积极探讨我们怎么办的对策。

科学的本质特性就是对未知的探索,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准确地把握和遇见未来。美国是一个既不缺世界一流科学家又不乏世界一流未来学家的国家。二战时的曼哈顿工程,就是在一批具有远见的科学家的主张下,美国人赶在纳粹法西斯之前制造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里根时期制订的星球大战计划,为美国在两同前苏联的较量中取得主动;后来的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人再次抓住了信息技术,在新经济方面抢在了日本人的前头;如今的奥巴马政府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新能源以及生态科技优先战略,很可能帮美国人再次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

不过科学无国界,科学机遇面前人人平等,关键看谁善于捕捉重大科技机遇。让笔者感到欣慰的是,在“云计算”领域,据有关专家介绍,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后来居上完全有可能,需要的是我们的有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我们的科学研究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上我们有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建设未来信息社会我们没有理由再次错失良机,我们不能输我们也输不起。

当然,必须指出我们往往容易犯急功近利的老毛病,我们又缺乏未来学的文化传统,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唤起人们的未来意识和紧迫的未来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237638.html

上一篇:名校还能坐得住吗?
下一篇:新科技革命的特征
收藏 IP: .*| 热度|

4 阎建民 曹聪 樊晓英 李晓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