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第十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揭晓的新闻,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即如何把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作为与当代相关问题结合起来。
作为中国的至圣先师、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老师,孔子较早地认识到学习和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不因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阶层,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注意到“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如果把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延及到当代社会的相关问题,自然是与教育对象、教育权益相关的问题,即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教育普及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又因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
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已经从当初的能否入学,逐步转向该进入怎样的学校、人们能否接受高质量或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等问题。从国际视野看,当年一些国际组织在援助中国落后地区的教育,如今当我们国力有所改善,我们也开始关注、关心全球教育问题,并在促进全球教育发展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如孔子教育思想与精神)。在这方面值得提及的是由山东省政府出资,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的“孔子教育奖”,就在这方面起到了范例作用。
看一看今年公布的获奖名单,就可以知道这一奖项对世界教育的哪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获此殊荣的国家和项目有:“墨西哥建设与成长组织:建设与成长项目”、“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农村地区在线扫盲班项目”和“科特迪瓦信息技术扫盲教师协会: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为阿比让经商者提供功能性扫盲项目”。 从2005年设立孔子教育奖至今已有十多年,获奖项目已达41个,这对激励全球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扫盲工作和教育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奖项主题——“包容性远程学习和数字扫盲”——就很有针对性,即利用教育技术促进全民教育的发展。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全纳教育”,即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体现。
为了世界全民教育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2030年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可是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并没有那么轻松,目前仍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全球仍有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失学或不能获得基本的读写计算技能。在某些国家,由于疫情造成大规模的教育中断,教育不公平现象有所加剧。所以,孔子教育奖的设立,是中国对实现全球2030年教育目标的重要贡献,它也如同孔子学院一样,增加了全球教育文化发展中的中国元素,丰富世界教育发展的内容。
无独有偶,从孔子教育精神获得启发,设立“孔子教育奖”并与国际组织合作解决当下的问题这一范例出发,我又想到山东理工大学曾经举办的一次学术会议——“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举办者看到了中西学术发展史上的光辉亮点,也找到中西文明的相通之处,这真是挖掘传统文化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积极构想,值得点赞和学习。
(本文写于2021年9月28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潘发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