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知不丢人,可怕的是以无知为荣。
最恐惧的是,把谬误当成真理。
进而
真诚地捍卫谬误,真诚地仇恨真理。
[求证] “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不用“被”自杀了?
一、“被”自杀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
著名期刊《Nature》在2019年2月的论文“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提出了“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被”自杀的论断:
“那些科学领域中的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却在科学和技术的最前沿的天际线上在拓荒和耕作。他们在选择研究课题上,往往更重视真正的难题和最尖端性问题,因此,他们才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才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但是,他们却往往得不到舆论的关注,没有记者的注意,无法被聚光灯照射,在资金上也往往更困难。这就是该论文所揭示的当今科学界原始森林中的沉重的生态真相。”
“作者分析了2004到2014十年间的研究论文,发现当小团队在获得主要政府机构基金资助的时候,其产出的颠覆性与大团队无异!无论团队大小,当其研究获得资助时,产出的论文颠覆性都在垫底的三分之一!”
“同行评议”,天下无敌!!
Peer review: Destroys true sciences from the start?
简言之,“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只有“被自杀”一条路:
(1)通不过“同行评议”,就会被下岗;
(2)通过了“同行评议”,就失去了创新性。
尽管“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真正承担了科学前沿区的最大的风险性,正是他们的努力和工作,才维持了科学的后驱力, 维持了科学的生命力。”
听说有了新的规定:
“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进行了政策设计,强调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这样,是不是“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就不用“被”自杀了?
二、“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的原创,往往和从“0到1”有关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关键核心技术:要么原创,要么迫使别人卖给我们,要么……。
只有我们自己有了一定量的“世界领先”,才能真正“迫使别人卖给我们”需要的其它核心技术。
关键核心技术都原创,代价太大,往往得不偿失。
自己掌握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迫使别人卖给我们另一些,是较好的策略。
当然,假如再能……来一些,更好。
“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被”自杀了,“卡脖子 Neck seized”会程度高点?
三、面子与脖子
现在,要是“不知名的独立学者或小团队”不会“被”自杀了,“卡脖子 Neck seized”会程度降低?
有了脖子,面子自然光彩照人。
脖子“之不存”,面子“将焉附”?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2020-10-13,改革!教育评价指挥棒将怎样变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 [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13/c_1126602226.htm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0/446842.shtm
在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和高等学校评价中进行了政策设计,强调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2] 华春雷,2019-02-14,《自然》发文揭开"大科学"背后的沉重真相 [EB/O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10327-1162214.html
[3] 知社学术圈,2019-02-14,今日Nature妙文:大组守旧,小组创新,基金项目难以颠覆! [EB/OL]
http://mini.eastday.com/a/190214075334335.html
团队人数越多,颠覆创新性越差;单打独斗的作者,颠覆创新性最强!
小团队论文更多地引用更久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都不那么高的论文,而大团队则更多地引用新近的、时尚的论文。两者引用文献的属性有显著不同,如下图所示。这进一步印证了小团队更善于挖掘尚未开发的金矿,开疆拓土,而大团队更注重在前人基础上添砖加瓦。
作者分析了2004到2014十年间的研究论文,发现当小团队在获得主要政府机构基金资助的时候,其产出的颠覆性与大团队无异!无论团队大小,当其研究获得资助时,产出的论文颠覆性都在垫底的三分之一!
[4] Lingfei Wu, Dashun Wang, James A. Evans. Large teams develop and small teams disrup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Nature, 2019, 566(7744): 378-382. 13 February 201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0941-9
[5] 人大教授:“破五唯”对顶尖人才意义更大 [EB/OL],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02-29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6406.shtm
对于追求突破性、颠覆性发现和发明的那批科学家而言,意义会更大,可以让他们从“不断追求SCI论文数量”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将取得一流的成果作为努力的方向。
就评审的可行性而言,我建议大幅减少评审数目,通过同行评议将最杰出的一部分人区分出来就可以了。
[6] Csiszar A. Peer review: Troubled from the start [J]. Nature, 2016, 532(7599): 306-308.
https://www.nature.com/news/peer-review-troubled-from-the-start-1.19763
相关链接:
[1] 2020-10-15,[悲恸] 自杀,往往是他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54476.html
[3] 2020-08-01,破除论文“SCI至上”:[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3] 2020-08-03,[讨论] 假如胡克先生长命百岁,牛顿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826.html
[4] 2020-08-21,[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729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