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试答“不能改造人,那怎么改变人?”

已有 4315 次阅读 2010-2-2 16:29 |个人分类:关于人的思考|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武夷山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笔者尝试作答,意在抛砖引玉。

 

不用多说,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人是不能随便对之改造的,除非他犯罪判了刑。理由是:改造带有强制性,意味着剥夺被改造者的选择权利和自由,违背人的天性。

 

那么要不要改变人呢?恕笔者直言,这个说法似也欠妥。“改变”意味着力量来自外部,用这样的手段促使人改变,不仅是对人的不尊重,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效果甚微。每个人投生到这个世界,相互平等,为什么一部分人有资格对另一部分人实施“改变”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使你是家长、老师,面对年幼无知的孩子和学生,也应当循循善诱。何况成人、名流!

 

也许,上述话是多余的。这里所说的“改变人”实际上是指教育人、提高人的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遵循物质决定精神的原则,大力改善民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各种基本需要。因为只要占人口相当大比例的人群还在贫穷、温饱水平上徘徊,追求物质富裕就会成为人们向往的目标;只要人们的安居乐业、住房等合理要求暂时不能得到满足,大款们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和低级趣味就可能成为相当多人羡慕的“香饽饽”。假若物质生活条件没有得到应有的根本性改变,某些富裕者,将情趣和快乐寄托在贪图奢华、竭尽物质享受上的所作所为,必然会有很大的市场,对周边产生恶劣影响和腐蚀作用也是难免的。在这样背景下,提高人的素养效果甚微是可以预料的。

 

其次,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要上上下下众志成城,营造一种浓郁的社会风气。“四有新人”、“五讲四美”,劳动光荣、浪费可耻,助人为乐、自私可耻……凡是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审美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尽可能地调动舆论工具、伦理监督以及社会规范,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文明之风,催生人人自觉奉行的健康行为习惯和高尚价值观,从而反过来无孔不入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人都是要脸面的,有头有脸的富人、大款更是如此。可以相信,生活在这种优良社会风气中,纵然有人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但也不敢留着清朝年代的长辫子在长安街上招摇过市。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对提高人素质的威慑力不可低估。低级趣味的言行一旦没有赞许的目光,随之就会销声匿迹。

 

再次,模仿“文艺名星”效应,充分发挥迄今各行各业模范、名人、英雄、大家无可限量的精神感召力。文艺名星之所以有感染力,除了长得漂亮、能说会唱会演、频频上镜外,主要是善于用情感打动人,这点对教育很有启迪价值。我们何不在这方面创新尝试?比如宣传模范、名人、英雄、大家忧国忧民的优良品质、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以及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可用艺术的手法有血有肉地“包装”呈现。不仅介绍他们如何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业绩的生动故事,而且还张扬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为人所知的美好心灵和美好举止。情感是可以传递的,人心是相通的。相信随着这类吸引眼球且具思想内涵的新文艺作品的问世,随着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格魅力之营养细雨润物般地流入大家的心田,社会的素养水平必将会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最后,结合典型案例普及“人的发展”理念,对提高人的素质至关重要。周恩来总理有句朴实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从小长大成人是一种发展,这种发展意识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并付诸实践,所以自觉接受教育,读书学习进修,积极向上。其实,人的发展并非以成家立业、成就一番事业作终极目标。人到中年乃至老年,满足自己各种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寻求高峰体验的意愿同样充满无限憧憬,让人激动不已。要知道,提倡人的发展不是要你做“苦行僧”,而是开拓人生体验的广阔渠道;提倡人的发展不是增加精神负担,而是提供寻求快乐的最佳途径。一个人如果懂得这些道理并尝到了甜头,就不会放松懈怠自己,浪费宝贵的生命年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92138.html

上一篇:“性格决定命运”是一种悲哀(人之思考30)
下一篇: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建议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