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耶鲁半年,每天和合作教授厮磨在一起,Talking, Meeting, Seminar, Conference, 渐渐地对他们做研究的套路有了一些了解,也发现了一些和国内的差异。当然只是一面之词,个人看法。
合作的最初,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待研究中的细节,他们要求对课题中涉及到的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要有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的多方面界定,尽量缩小每个概念的外延。我报告的课题研究被要求到需要报告来自于工厂的控制组被试的工厂的性质,以免特殊行业的工厂环境造成对作为被试的工人可能的潜在大脑功能伤害。严谨的实验设计是研究的关键,否则,结果再好,也是枉然。实验设计不仅要考虑到要研究的问题,更要考虑如何控制相关因素,一般无法考虑的时间、地点、人群的不同同样是重要的控制因素;精确的统计方法和准确的阐释也是重要的环节,每位心理学家必须同时是统计学家,对统计方法不仅需要掌握应用,更要掌握其本质意义,才能不被统计结果的表面数字所控制; 身为美国人的合作教授用京剧打比喻,告诉我们报告实验结果不能像唱京剧一样,拖长,拖慢,夸大,而是要简短、精炼、准确。我们在Lancet,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等顶尖杂志上找相同领域的文章, 找出其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的长处和不足,争取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扬长避短。这与我而言,实是获益良多!
看过教授的两个标书, 都是NIH的三百多万美金的大课题, 但我估计这样的课题拿到中国,大概几十万人民币的自然科学基金都申请不到,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创新”。两个课题都是关于美沙酮项目中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减少HIV风险的, 美沙酮本身并不是新药,美国六十年代就开始用了,在戒毒中用了几十年,心理行为干预也并不新鲜。那为什么这样的课题可以拿到NIH几百万的基金呢?这和西方人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有关。作为一门科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其结果能够被验证,被重复。因此,科学研究除了一部分需要最原始的创新之外,还需要有大量的研究是做次创新,甚至是不创新的验证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做同样的研究,如果都能得到相同、相似的结果,那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准则吧,否则,不可称之为科学。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心理学领域尤其如此,一种治疗方法对西方人适用,未必就适合遥远的东方人,特别是涉及到文化差异、个性特征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推广、验证中找出差异和解决的方法。其实,即使是纯生理的问题,也有地域差异。就像中西方人的胃功能,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对生、冷食品完全习惯,而这种食品却是中医之大忌。
所以,科学研究中新发现的理论,新治疗方法,无论如何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考验,才能真正成立,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都是老态龙钟的科学家,他们得奖的研究都是几十年前做的,但是不能即刻获奖,即便是跨时代的发明与创造,因为一切都需要时间验证。这期间,大量的验证、前进性的重复工作是非常必须的, 缺少这些工作,即使再有创新,也无法得到验证,用之与实践。
在我国,科学研究的宗旨就是创新,这肯定是没错的,只有创新,才能进步!但创新不是科学的唯一宗旨,做科学研究,还需要其他很多基本的条件:比如严谨的逻辑,正确的研究方法,准确的阐释,可验证性等等。在我们还是处在科学研究初期的阶段,推崇科学的基本原则非常必要,帮助人们首先建立科学精神,然后才从事科学研究与创造。中国自清朝被迫开放国门,也开启了朝向科学的大门,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在国人身上建立起科学的意识和精神,我们学习了百年的科学,但学到的仍然还只是科学的外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笼统、大而化之的思维一直是国人的特点,这与艺术、文学有利,却不适应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原则都是研究有创新,甚至必须是元创,实施这么几十年来,每年都有几万个创新项目在做着,按说应该有了很多辉煌的成果,但做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诺贝尔对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遥远的梦。按照评诺贝尔的标准,即使现在有一个真正值得获奖的研究,至少还得等上三四十年的验证期。所以,最近这些年,中国人其实没必要关心诺贝尔奖,根本没我们什么事,该干吗还干吗!不用说诺贝尔奖,就是一个国内的国家科技奖,闹了半天,还是造假造出来的,天知道其他的怎么样,真不知那么多基金投下去,都做了些什么!
其实我们现在最该做的应该是从培养科学的精神做起,首先,至少让每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懂得科学精神的实质,懂得科学不仅仅是发明了新奇的东西,提出了新颖的理论,造就了多少财富, 还是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逻辑,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怀疑现存的理论进而再去做踏实的研究。这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实践中需要履行的,否则只是空话一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仅应该鼓励那些有创新的研究,也应该鼓励那些设计严谨、方法正确的上升性重复研究,让人们在这样的磨砺之下,渐渐悟出科学研究的真谛,懂得科学精神,同时在科学领域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