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nderela

博文

成瘾人员复吸预防的联合心理行为干预训练

已有 4163 次阅读 2020-1-9 16: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成 瘾人员在强制戒毒出所后,大部分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类危险因素让他们可能复吸。一是经过戒毒强制戒毒的一、二年时间,由于长期不能碰触成瘾物质,他们对成瘾物质的渴求感会提升到一个较高水平。一旦戒毒人员回到自由状态,强烈的渴求感很容易让他们直接去寻找和使用成瘾物质,满足渴求感。但如果个人有强烈的戒断动机,并能寻找到有效的方法,这种因渴求感引发的复吸是可以避免的。不过也说明,刚刚出所的一段时期,是危险的复吸易发时期,需要戒毒人员有强烈的戒毒动机、更有效的抑制力和外来力量的帮助。

其次,出所后,面对同样的家人、朋友和生活事件,如家人对他们的成瘾问题恨铁不成钢,会劝导、抱怨、甚至辱骂,导致戒毒人员气愤、烦恼、郁闷,却又不知该怎么办,只能用以前的老办法---成瘾,去消除这些负性情绪,让自己好受些。此外,出所后,面临的一系列生活问题,找不到工作、被邻居、亲戚等歧视,都会让他们感觉没有自尊,情绪消极而破罐子破摔,走上复吸的老路。因此,帮助他们学习处理负性情绪是消除复吸危险因素的重要一环。


         1.png

 

除此之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让那些即使戒毒动机很强的戒毒人员,也会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内隐)复吸,这就是相关线索反应。它是指在相关线索下,成瘾人员下意识地使用成瘾物质或在不能得到成瘾物质时产生的强烈的心理渴求感。相关线索包括成瘾物质及和使用成瘾物质有关的物品、工具、人、环境,及引发成瘾行为的情绪。长期的成瘾行为及其带来的快感和这些因素互相匹配,形成了条件联结,造成成瘾人员条件反射性地使用成瘾物质,也就是“刺激-反应”式(或者说自动化的、习惯性的)的成瘾行为。

 2.png

 

只要这些因素出现了,成瘾人员就会不由自主地寻找、使用成瘾物质,很多时候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比如在KTV场所,看见其他人在使用成瘾物质,他们自己也会不假思索地使用,完全下意识地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成瘾人员有多么强的动机和意志,也很难不复吸。所以,戒毒的第一步是需要预防这种下意识的习惯性成瘾行为。

当然,这种习惯性的成瘾行为会在无法得到成瘾物质的情况下终止,但这种终止会导致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求感,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则会在这种渴求感的驱使下,产生寻找、使用成瘾物质的行为。此时的行为回复到意识范畴,成瘾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由于强烈的动机,很多成瘾人员即使知道成瘾行为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家庭破裂、失去工作甚至被强制戒毒,也仍然会继续使用成瘾物质,形成强迫性的成瘾行为。不过,如果戒毒人员有很强的戒毒动机和抑制力,在此阶段,仍有可能控制自己,保持操守。

以往的复吸预防干预训练多停留在意识层面,针对相关线索反应的第二个阶段,即心理渴求期。采取改变戒毒人员的不合理认知,增强戒毒信心等。这些干预虽然对于戒毒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复吸。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针对相关线索反应第一阶段反应的干预,忽视了戒毒人员在相关线索下的习惯性寻求和使用成瘾物质的自动化行为。

因此,对戒毒人员的复吸预防训练,需要从意识和下意识两个层面进行。意识层面的训练可帮助他们提高戒毒动机、增强戒毒信心、改变对戒毒的错误认知;而下意识层面的训练则可通过反复的行为训练,重塑大脑对自动化行为的反应,以“相关线索-拒绝成瘾物质”的下意识行为模式代替“相关线索-使用成瘾物质”行为模式,从而达到预防相关线索下的自动化(习惯性)使用成瘾物质行为,预防出所后的复吸行为。

      3.jpg

    由曾红教授团队和广东省第二强制戒毒所合作的“ 预防复吸心理行为训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广东省重点攻关项目。以成瘾行为神经机制研究为基础,采用VR技术、途径偏向任务(AAT)、工作记忆、抑制性行为训练和针对戒毒动机、情绪管理、应对方式的团体辅导,以及为出所后的戒毒人员提供预防危险时刻复吸的危机干预等联合干预技术,开展全方位的包括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预防复吸的心理行为训练干预。以期消退或减弱、替代成瘾者的成瘾动作记忆,改善其抑制控制及其他认知功能,如工作记忆,有效预防出所后复吸行为,提高操守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978-1213501.html

上一篇:水流众生
下一篇:改学生论文
收藏 IP: 103.2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