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ChatGTP、SORA)飞速发展与马斯克的火箭神操作,代表着新一轮的创新模式。人工智能是否会遵循摩尔定律,以指数速度发展?创造一分钟视频与半小时视频,其实也就是一个数量级的关系,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马斯克的火箭再炸几次,会不会越飞越高?
如果细分析,这两大成果各有特色,来之并不容易,但都与创新管理模式和思路有关。首先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一个持续性。瞄准一个方向,不停地前进。这些项目,前期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资金,默默无闻,进展缓慢。就像蝉一样,看似某一天一鸣惊人,其实已经蛰伏了很久。再看马斯克的创新思路,大胆用试错的模式去抵消“长周期开发以达完美”的模式。看似笨拙,其实效率很高,当然也包含着风险。
这又让我回想起哈勃太空望远镜项目的诞生过程。该项目从1946年就开始提出创新概念,1972年才被批准,直到1990年才正式发射,期间经历了44年。我特别想指出的是项目管理模式。显而易见,早期的项目书肯定不成熟,存在着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和系统问题。但是,资助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该项目,而是用适量的培育资金,一直非常耐心地鼓励着科学家克服各种困难,协助该项目逐渐迭代变成熟。通过整个项目流程来看,如果没有正确的项目管理引领,哈勃望远镜这个世纪工程很早就会夭折,只有开始,没有结局。很多时候,创新想法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正确的资金和管理配位。在44年间,这个项目经历了几代管理者和创新者,稳定成熟的管理模式维系着这种创新行动的长时间推进。
可见,要想有大的创新成果,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资源,其中必然少不了科学的管理。只有创新者和管理者思路二合一,才能把资源合理地分配给创新者,最终产生创新成果。
我把哈勃望远镜这种项目的管理和推进模式形象地叫做“不见兔子不撒鹰”。平时,鹰需要给与一定的给养。但是,不看到实在的兔子跑动,最终的大资助(项目投入)不会撒手。这种管理模式,可以针对性地投入,成功率也会更高。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概念,说南山有兔子,就把大批量的鹰放出来,万一没有兔子,那就是极大的浪费。
所以,从创新者层面需要实事求是,摆出问题之所在,而不是用概念来替换过程,用口号来证明实力。而对于项目资助管理者,要科学对待项目的创新性和可执行性。一蹴而就的项目,大概率其创新性也高不到哪里去。几年一个周期的项目就能解决的技术大概率也不是卡脖子技术。对于有创新思路的项目,需要耐心支持。项目管理与创新者之间需要紧密合作,互相信任,这其实并不容易达到。
大部分情况下,受制于项目周期,创新者,也就是项目执行者慌里慌张,做出个原型机出来,既不能占领市场,又极大可能堵住了后来者的研发之路。无法形成波浪型的研发模式,不能一浪高过一浪,向前迭代。
以上几个创新项目体现的共同特征就是可持续性。我和一些创新教育者讨论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创新这个词其实包含内容很广泛,可以有大创新和小创新之分。大创新涉及高深的理论支撑,系统的执行,较大资源投入。而小创新,则只阶段性的小投入,较为简单的实用型创新,可能并不涉及系统的资源投入和管理。后者适用于教学和简单创业,而前者则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需求。
如果混淆了大创新和小创新,就容易让创新教育走入误区。都是在谈创新,其实本质含义差距万里。这就有点像幸福与快乐的区别,二者都让人高兴愉悦,但是其底层涉及的身体激素完全不同,持续效果也不一样。
与之类比,在大创新和小创新也存在着本质的技能差别。如果只习惯于小创新,会无法提升到大创新的思维模式。小创新的经验积累并不能保障步入大创新的思维模式。煤块捡得再多,也变不成金子。
从学习阶段的小创新模式到社会实战需求的大创新,涉及个人和体系两个层面。对于个人来说,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把自己变得越来越系统,能够透过表面看内核的东西。对于体系来说,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资助思维。管理和创新者协作,在持续创新中获得较为客观的创新成果和回报。
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也需要创新思维注入。
创新管理是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持续推进和持续学习创新的能力相叠加,是解决目前很多卡脖子技术的最重要方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