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有几位学生问我一个类似的问题:“老师,当我遇到科研与生活中的困难,你为什么总是能自信地带领我们前进?”
我回答:“自信且稳定,是当导师必备的特质。”
在求学阶段,虽然学生在某些才能,甚至知识面方面会超越导师,但是基于其阅历以及师生关系的血脉压制,导师在精神引领层面占据优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这一句,就让导师的教导有了法理。
权责平衡。导师有了什么样的权利,就会有什么样的义务。尤其在学生陷入各种迷茫时,导师的责任就会更加凸显。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迷茫?
首先,导师要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的能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缺乏阅历,大部分情况下无法准确预知前方的光明,从而陷入思维困境。其实,很多事情需时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不只是距离的外延,更是时间的积累。每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不一样,导师对此要有客观判断。依此,大致能够预算处在什么样的时间节点,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思维高度。有了这样的判断基础,导师的自信也就油然而生。
其次,很多机遇和外在资源需要在前进中偶遇,而并非提前可预知。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把所有的基础和资源都预备好,然后再动工。尤其是科研需要边学边推进。自己的能力和状态要提前准备好,只要机会出现,就能立即感知并抓住。如果当前浑浑噩噩,状态不佳,这不只影响现在的效率,更会使我们丧失未来机遇的主动权。其实,这本质还是阅历问题。遇到的事情多了,就不会特别在意目前资源的不齐备。
以上两点一定能确保学生成功吗?
公平地说,世上没有百分百一定成立的事,盲目自信反而会适得其反。上面两条原则能让导师建立战略上的自信,如果没有后续战术上的精确配合,只有口号和理念,没有执行,事情还是无法往期望的良好方向发展。
针对学生的问题,要仔细梳理形成的原因:知识面不够?理解力不强?执行力不足?等等,问题不一而足。导师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对于知识面不够,要及时给学生指引必要的书目和文献。对理解力不强的学生,加强平时的交流,鼓励其和周边学生的讨论。对于执行力不强的同学,要制定较为合理的进度表,及时指引前进的步伐。
这些细致的工作能够奏效,前提需要师生之间的信任和配合。要想达到理想的配合效果,导师的自信就变得非常重要。让学生相信,只要和导师密切配合,就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最终实现目标。而导师的自信来源又在于对学生较为精准的评判以及强大的内心指引。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长,成就美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