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白薯窖(唐山系列012)

已有 4511 次阅读 2011-8-18 11:32 |个人分类:唐山系列|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白薯窖

卑家店万福庄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生产小队。文革期间,就连当地的农民对种地也没什么积极性。要不是后来有了安徽小岗村私分了公家的地,还不知是个什么情况呢。但是,怎么也得把口粮糊弄下来吧?那时种的最“丰产”的作物就是白薯,也有叫红薯的(现在可成了好东西了)。当年我们的口粮有差不多半年左右就是白薯。种在沙土地的就好吃些,有红心的,放上一段时间吃会很甜;还有就是淀粉含量很高的那种噎人的品种,万福庄主要种后者。前者糖分多,不饱肚;后者淀粉多,相对好些。旱天时白薯的长势就会好,无论是红心还是白心的;但如果雨水多,白薯肯定就长不好,收上来也无法改变它们吸收了太多水分的事实,吃起来咯嚓咯嚓的,煮熟了也是这样,我们管它们叫伤了水的白薯。

白薯也很“娇气”,而且很不好保存,尤其是过冬,很容易冻坏的,那就更没法吃了。所以要挖白薯窖储藏。白薯是块茎类作物,栽种前要先育苗,然后把白薯苗插在用犁或锄翻的陇上。在插秧时,要先在白薯陇上刨一个小坑,再浇上水,把白薯秧子抹到小坑中,盖上土就行了。春天把白薯秧子插上,基本就不用打理了,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了。先是把长满田地里的白薯秧子割下来,白薯秧子也是牲畜饲料,尤其是喂羊。接下来就是“刨白薯”,用镐头顺着白薯陇一个坑一个坑刨过去。可是白薯并不“老实”,它们在生长时老是“越位”,也就是说,它们往往成串得长到白薯陇的其他地方。那么就会有许多白薯被镐头刨断或擦伤,它们被称为“伤镐”的白薯。伤镐的白薯绝对是无法过冬的。处理它们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用自制的小铡刀或菜刀把它们横切成薄片,然后生着将其晒成白薯片,晒干了就可以过冬。到了冬天,把它们用碾子压成白薯面吃;另一种就是把它们煮熟,然后把它们放到房顶晒干或用绳子串起来凉干,这种方法储存的白薯也能过冬,我们称其为“白薯枣”;尤其是上了冻后,这种像牛皮糖一样的白薯枣还是相当可口的。一般是将红心的白薯煮熟晒成白薯枣,可是这部分白薯枣只能当个零食,不能弄太多。更多的是将它们都晒成白薯片。

大多数白薯还是能够收获的。生产队不用镐头收白薯,就是简单用犁粑将白薯陇耕一下。这样漏下的白薯就还有很多。而自留地的白薯大多数用镐头,由于是自己的东西,相对要过细,收上来的白薯往往都须皮是完好,基本未被镐头伤到。把这些白薯就能安全过冬。把白薯拉回家,先要在院子里凉晒一段时间,然后窖藏起来。那么,挖白薯窖就是储存白薯过冬的一种必要手段了。每家都要在自家院里挖白薯窖,白薯窖并不难挖。一般是腾出二米多长,一米五左右的空地。然后便在这个地方往下挖,家乡的土质还比较好,不是那种沙土,而是类似于粘土那样的比较松软的土。挖起来不那么费力气。白薯窖的深度也差不多要有二米多。挖好窖后,还要把窖凉干,以免水汽过大。无论是白薯还是白薯窖,都要尽量保持干燥。有了这样的条件,白薯就可以安然过冬,这可是我们全家冬天的大部分主粮啊。

接下来就是白薯入窖,也还是挺有讲究。一人下到白薯窖下面,另一人站在上面把白薯递给下面的人。再将白薯仔细得码放在窖内,要一层层地码,直到整个白薯窖都码满了为止。最后一步就是在白薯窖上搁上几根木棒,苫上玉米秸或高粱秸,白薯窖便有了顶。然而,光靠这个顶是不行的,还要其上铺上厚厚的土。到了冬天,每家院子里都坟起一个长方形的白薯窖。白薯窖的北面有一个出入口,放下一个简易的木梯便可下到窖底,从中取出每顿饭要吃的白薯。往往是生产队分的白薯被晾晒成白薯干,而自留地的白薯入白薯窖。

白薯窖的功能不仅只窖藏白薯,还有其他的农作物,像土豆啊、萝卜啊都可以放在窖中。这是收获的季节,这是挖地窖的季节,这是欢愉的季节。那么生产队地里所未能全部收上来的白薯就留在地里,如果没人去再收一遍,肯定就会烂在地里。烂在地里可以做肥料,但是也可能会把相应的病虫留在地里。来年还要除虫等。所以,我们大家都要到生产队的地里去把地再翻个一、二遍。每次都会有收获,尤其是第一遍,能收到相当不错的白薯,后面的就差些了,大多收一些白薯须子,或小拇指粗细的根茎。这些东西用来做饲料,喂猪、喂羊等。总之,收白薯和窖藏白薯是件比较大的事情。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0、唐山大地震祭(2011年7月28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476694.html

上一篇:院墙的苦恼(唐山系列011)
下一篇:我也谈谈院士选举
收藏 IP: 114.248.181.*| 热度|

3 杨华磊 张玉秀 anonym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