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jfs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jfsy

博文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备忘录

已有 2307 次阅读 2017-11-20 09: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备忘录

                东北师范大学张凯军

                    200922

一、           备忘录制定原则

   以“教育无标签原则、最大可能成才原则、教育公平原则、教育科学结构原则、一线教育实践原则”等教育的根本原则为备忘录的基本制定准绳与动力。

教育无标签原则: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允许教师和学校给学生贴上任何人为的有伤害学生成才心理之嫌的人才标签的行为出现。

最大可能成才原则:在学生成才的外在因素方面,学校和教师要把所有学生都当成未来最终可能成才的候选人才原料,无论学生在教育的瞬时进程中的学习表现是好还是坏。给学生充分长的成才时间、充分多的心理支持、充分大的机遇空间和志向空间,在学生成才的内在因素自适应外在因素的自然交融结果之下,最终可能成才的学生人数会达到最大。

教育公平原则: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学生成才机会的公平。受教育机会包括“就学机会”和“课堂知识获取机会”。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中小学就是破坏“就学机会”公平的明显证据。教师在课堂上随便删掉本应该讲授的难懂知识内容以及不讲机理只让学生背记得分的做法等等都是破坏“课堂知识获取机会”公平的错误行为。受教育机会只是成才机会的一部分途径。成才机会的本质因素应该是以水平赋予机会而不是只靠文凭赋予机会,亦即成才机会应该对社会各类人员公平赋予。教师随意给学生贴上差学生的标签就是对学生未来成才机会的一种破坏,也是违背教育公平原则的错误。

教育科学结构原则:以教育机制、办学机制和教学机制的教育科学化、系统科学化和数学科学化为基础,深入研究教育成才过程结构的表观教育规律和细胞教育规律,以至于从科学和现实的角度设计教育的发展方案。

一线教育实践原则:从自身的中小学、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受教育经历,结合自身的大学一线教学和科学研究经历以及成才见识阅历,在研究和总结整个教育成才过程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教育科学、系统科学和数学科学的视野对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索,进而得出相关的一些参考意见和想法。

二、           备忘录内容

(1)           教育的环节原则:学前教育=道理教育、爱心教育、文体美艺教育、兴趣教育和心理教育;小学教育=轻度文化课教育、深入学前教育的各个方面;初中教育=适度文化课教育、深入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理想教育、奉献教育;高中教育=中度文化课教育、深入初中教育的各个方面、成才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大学教育=高度专业课教育、法制、责任、义务、心理、道德、志向和人生观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教育、深入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

(2)           教育“原料”与“成品”的端口流动原则:幼儿园=“随进随出”(成长教育);小学和初中=“全进全出”(义务教育);高中=“宽进宽出”(普及教育);大学本科=“宽进严出”(初级成才教育);硕士生=“严进宽出”(中级成才教育);博士生=“严进严出”(高级成才教育)。

(3)           教育“原料”的“加工过程”  幼儿园=“知趣性教育”+ “标准式学制”;小学和初中=“认知式教育”+ “传统式学制”;高中=“理解式教育”+ “高中版学分制”;大学本科=“自学式教育”+ “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硕士生=“讨论班式教育”+ “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博士生=“研究式教育”+ “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

(4)           幼儿园的随进随出、知趣性教育和标准式学制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应以常识教育为主体内容。取消重点小学、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使教育资源平均化和教育体系科学化以及教育机遇公平化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时代发展趋势。

(5)           取消“中考”进而实现高中注册式的“宽进”和设立“高中水平普通测试”的全社会性的高中水平证书颁发制度,以实现全社会人员都有机会得到高中水平认定和高中水平合格证书的高中“宽出”。

(6)           普及高中教育的目的是让社会上高中学龄的学生都有机会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和获得高中水平证书,甚至是其它成年人也有机会获得高中水平证书。普及方式:以高中在校学习和社会自学两种途径实现高中学龄学生和社会成年人的高中教育水平普及。学校可以对社会自学模式的学生和成年人开放高中毕业水平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所考学校的高中毕业证书。有效利用高中学校资源使社会自学人员与在校学生有平等的知识认定机会,从而实现现实意义下的高中教育普及。

(7)           在基础教育的教育过程方面所应该实施的“认知式教育”和“理解式教育”是与中国先进师范大学的建设问题息息相关的。目前中国还没有能够培养出专业水平优良、教育视野先进、时代教育牵引性强的具有时代教育自适应性质毕业生的先进师范大学。

(8)           从教育的本源性、适龄性和科学性角度审视中学教材改革问题时,很容易得出的结论是老版的人教社教材,甚至是文革以前的中学教材都是最好的教材和最适合教育成才规律的教材,因为人类的成才规律是有时代周期性的,特别是教育的基础本然性使得很多教育的正确模式是不随时间的改变而过时的。教材改革不是简单的内容增减和说法玩新,而应该在知识的本源性和严谨性方面多做文章。

(9)           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合理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前提保证,否则如果高教的原材料有问题,即便是再好的高教模式也不可能培养出最好的人才,更何况我们现在的高教模式还有待于大幅度改革。

(10)        国家适度提高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使之接近小康水平。国家立法严惩中小学阶段打着教学幌子的各种经商创收行为。

(11)        合并中小学,使得每个城市和地区只有城市和农村类别的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其中每所学校可以含有一定数量的分校:如,“长春国家小学、长春国家初级中学、长春国家高级中学,长春农村小学、长春农村初级中学、长春农村高级中学”,每所学校下含分校的名称举例如下:“长春国家高级中学第8分校”,其它的类似。

(12)        中小学教师的人事编制同属于不同层级的同一所学校,工作岗位可动态分布于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分校。实施同一学校不同分校之间的教师岗位定期交换制度。

(13)        实施城市和农村同级中小学之间的教师岗位定期交换制度。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教育机遇平等与教育管理科学的重要教育目标。实施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大学教授智库指导机制。

(14)        进行高考的科学化改革会使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得到本质解决,并且会为大学输送合格的高等教育原料。高考改革方案是否科学的基本判别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中小学学生课业减负和高等教育原料无教育内伤。

(15)        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本应属于普及教育的成分居多,而大学阶段的高等教育却应该是以成才教育为主。中国的教育现状是中小学质量的过高反而导致了大学质量过低的教育怪象。产生这个教育怪象的原因是中小学只注重阶段性的眼前教育功利,而忽视了长远性的一般教育成才规律。

(16)        中学生过分受到教育强度的压迫反而会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心理及学习潜能造成严重破坏,这也就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不出杰出人才的主要成因。

(17)        高考科学化改革的三种参考模式:高考适度改革(改变高考考题类型和减少考题数量),高考中度改革(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完全取代全国统一高考)和高考深度改革(取消高校入学考试、大学入学实行注册制度、真正实施大学学分制)。

(18)        “高考适度改革”就是把现在的高考考题加以重大改变:减少题量、增加综合性考题以便增加学生在考试时的思考时间,进而达到以考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运用过程为主的高考本意。

(19)        教学的精髓是“教学内容要教出面,而考试内容要考出点。”考试点是通过考题的综合性,加上学生的思考过程,再加上平时学到的知识面一起而有机形成的。考试的本源含义是随机性的综合知识点测试。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学生的理解力与创造力,而不应该是记忆力和模仿力。

(20)        现在高考题量太大和覆盖面浅而宽是破坏了考试的含义和随机性本质的。学生考试时几乎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而是必须通过考前大量死记硬背的练习后,在高考时马上写出答案才可以得到高分。这样一来,就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平时训练量必须无限增大的做法,否则高考无法过关,进而导致严重的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同时,平时的大量重复模仿训练也会把学生的本然知识潜能和兴趣逐渐磨光掉了。

(21)        “高考中度改革”就是每所大学都进行自主招生考试,取消全国统一高考。学生可以参加数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而决定入学学校。

(22)        各校自主招生作为大学入学方式的优点是中学阶段教学由于没有固定考试目标(高考)来进行针对性大量训练,只好以双基内容正常教学,因而可以在减轻中学课业负担的同时,还会给高等教育输送鲜活和无伤的大学人才原料。此外,各校自主招生会对高校之间的办学自然竞争机制带来福音。

(23)        “高考深度改革”是完全按照高等教育的培养规律来进行的,是最科学的高等教育入学模式。取消高校入学考试以及大学入学实行注册制度是教育公平原则、最大可能成才原则和高教宽进严出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这种入学模式必须配以高校的“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其中含有10学分的“高等学校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必修学分)来把住本科教育质量关。

(24)        实施真正的大学学分制的含义:在现有的学分制基础上,实施学分课程收费而取消大学入学学费,不限制高等教育的基本学制时间、按专业学分的要求标准来自然确定学生的毕业时间。入学与毕业实行宽进严出制度、教师严把学分真实关、教师工资待遇与职业道德立法并重、总学分数量中必须含有一个10学分的必修学分:全国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

(25)        “全国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完全替代“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高考)”的现有教育地位和社会地位,可以使现在的中国教育标志符号“中学水平”变成未来的教育标志符号“大学水平”。“高等学校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的其它重要作用是可以对研究生招生、本科教学评估和大学生就业等工作带来巨大效益,并可在根本上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

(26)        实施真正的大学学分制可以保证最大可能成才原则的要求、可以实现教育成才的机会公平原则、可以按照教育科学规律自然培养人才、可以保证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提升、可以自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可以为研究生教育以及杰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科学基础、可以用高等教育树立社会民众的诚信心理、可以为教育强国之路实现本质突破、更可以为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

(27)        大学本科实施“宽进严出”、硕士研究生实施“严进宽出”和博士研究生实施“严进严出”是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最科学模式。本科“宽进严出”:“取消”高考和注册入学的“宽进”;包括“全国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部分的真正学分制的“严出”。硕士“严进宽出”:在本科毕业“严出”的基础上,把“全国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不低于80分的成绩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实现“严进”;课程学习为主的取消硕士学位论文的“宽出”。博士“严进严出”:用“博士生资格考试”替代“博士生入学考试”的“严进”;取消博士学制时间和至少发表三篇学科平均水平因子及以上级别的SCI学术论文的“严出”(理科为例)。

(28)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理论上是最大可能地追求教育规律的自然化、科学化与人性化,而在现实中是要保证国际一流高等教育的成功三要素:本科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与大学校长制度。

(29)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我们的重大启示:所有一流教授应该为本科生一二年级学生上基础课;实现优秀本科成品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良性互相促进机制;大学校长制度科学化改革。

(30)        大学初期的本科生受到最优秀学者的教学熏陶对学生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当然对本科质量提升更是如此。诺贝尔奖获得者级别的学者也去上本科课程,本科生将来再获得诺贝尔奖就是一流高等教育的科学办学轨道。

(31)        科学的校长制度模式应该是i)“校长的非官员化:校长定位于办校项目负责人。”  ii)“在校长任期结束的前一年公布下一任校长人选并任副校长,然后卸任校长再在新任校长任期的第一年内任一年的副校长。”iii) “校长每年至少亲临本科生一线教学60学时,进而时刻了解一手资料和把握办学方向。”iv)“校长定期向社会进行公众演讲,以便教育普及于民,提高民众教育成才观和社会和谐观,进而为教育强国之路打下坚实的民众基础。”v)“校长定期与学校所有教授交流办学策略,以避免学校的发展命运只是按照校长个人的爱好来主宰的不科学现象。”

(32)        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节点是中小学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本科培养质量体系的科学化。通过实施“宽进严出”、“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水平统一考试”可以保证与调控高校本科质量水平评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替代“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的教育地位与社会作用、彻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和打造未来科学巨匠与创新性人才的自然成长空间等五方面的问题。

(33)        严把中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关和松弛中国中学的教育强度关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最重要工作。“小学教育的3分火候、中学教育的5分火候、大学教育的7分火候和研究生教育的9分火候”才是教育全面丰收、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和科学巨匠必然产生的合理教育强度分布。目前的中国教育强度分布却是“小学教育的7分火候、中学教育的9分火候、大学教育的5分火候和研究生教育的3分火候”,所以中国教育不太可能出现较多的创新型人才和没有出现科学巨匠。

(34)        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改革以下几个方面:生源潜能质量,学分制真实机制,教师工资待遇与职业道德规范,校长制度改革,教授责任义务,管理部门变服务部门,评价、晋升与奖励机制,学者与管理者的岗位区分机制以及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

(35)        “生源潜能质量”是与中学教育模式和高考改革密切相关的。在中学教育中,知识面较宽、教学深度中等、教育强度一般、教育鲜活度大和学业时间小于成长时间等是保证中学生进入大学后有培养前途的基本条件。中学教学教育改革实施好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一流的基础教育。高考改革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原料需求规律来由大学校长和教授群体设计改革模式,而切忌由不熟悉高教规律的中学教育专家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来制定五花八门的拼盘式的高考改革方案。

(36)        “教师工资待遇与职业道德”是与保证学分制课程学分真实质量密切相关的大事。实施学分课程国家津贴制度是对教师的工资除了基本部分之外的高额学分津贴补充机制。教育要投入,当然主要是提高教师工资的正面激励作用。现在很多教育大投入主要是以各种业绩工程的名义投放到了教育界的少数“名贵”人物身上,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经费是由一些行业界名人来主持花掉了,而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是沾不上边的。于是乎,教师自然会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等而分散教育注意力。如果把经费给多数一线教师用上,那效果是自然可观的。对教育立法而严守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教师的学分津贴“高薪”之后就得立法“养廉”的科学管理模式。

(37)        “校长制度改革”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科学的校长制度会使大学免于走上形式上是国家的大学而办学中却是校长个人的大学的不科学办教育模式。校长要有办学权力但又要有别于官员的科学解决办法就是把校长定位于“学校办学项目负责人”。大学实施党委领导下的大学办学项目负责人制度会有效解决现行的校长负面问题。校长任期制是合理的,但要注意校长办学政策与责任的连贯性问题。校长离任后再接着任一年的副校长是很有必要的。校长制度改革的其它方面内容也可以科学地制定出来。

(38)        “教授责任义务”是大学教育成败的另一关键因素。教授水平质量是前提,然后就是教授的办学责任与义务。教学、科研和育人方面是教授的主体工作,但学校办学政策的制定也是教授的重要任务。现行高校有关教授的问题是:教授质量不如人意、学校形式上把教授的意见作为办学参考和缺乏教授办学的机制性平台。高等教育的工作原则其实应该是按照质量合格的教授们的意见办学。教授办学落到实处才会有高等教育的真正质量。

(39)        “管理部门变服务部门”又是大学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节点。现行高校的行政部门基本上起到了管理功能过强的办学作用,但离服务性部门遥遥无期。行政部门如果不把管理部门变服务部门的本质落到实处,就会与教授办学的教育规律产生巨大分歧,进而在实际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40)        评价、晋升与奖励机制”是高校发展的“动力系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不能过于行政化、管理化和功利化。教师的可评价自然因素就是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而并非其它带有社会合成性因素的“学术和教育桂冠”。学校的可评价自然因素就是教育成品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绩,并不是拥有多少院士之类的人为合成优势。评价教师和学校的自然水平因素部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晋升与奖励的问题也是类似的。

(41)        “学者与管理者的岗位区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教办学机制。教授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但不意味着教授必须当官。教育管理者远离教学一线的现实应该自然导致教育管理者的去教育功能化:虽然以前是学者,但走上管理岗位后必须停止指导学生的功能,因为没有时间来真正做一线教学科研工作,就不应该再占有教学科研资源。

(42)        “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改革”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高等教育适合研究式学习与研究式教学。创新型人才和杰出人才更需要研究式的高等教育模式。一直一来的灌输式教育和打基础式教育的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是到了彻底改变的时候了。

(43)        灌输式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把书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和一一对应地叙述给学生,甚至很多教师借以多媒体教学的名义,远离黑板而把事先的电子教案(有的很长时间没有修改过)在学生面前鼠标点击一遍就下课的不负责任行为。打基础式教育就是教师要求学生打好基础而向不鲜活教育方向培养学生,进而导致今天不能出现杰创新出科技人才的遗憾现象。

(44)        灌输式教育是完全错误的,而打基础式教育虽然在一定阶段内业绩可加,但却不可能与真正的创新式教育接轨过渡,因为学生已经被教育的“非鲜活化”了。二十世纪伟大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题词“不打满分”的深刻教育内涵就是教育的鲜活性本质。

(45)        我国的大多数一流学者在自己的学术方向上卓有建树和功底深厚,但却还与世界一流学者有很大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智力不如人,而是因为曾经受过的教育模式是太“打基础式教育”了。

(46)        创新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是解决不能培养出杰出科技人才问题的根本手段。大学本科高年级应该实施真正意义下的开卷考试:考试时可以参考一本参考书,不可以相互讨论,考试时间三个小时,考试题是带有研究性质的题目。

(47)        大学教师的教学评估应该实施学生评价和教学委员会仲裁评价并用的评价模式。如果教师的教学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走,那就很有可能因为学生的功利需求而丢失教学深度关和教学要求关;如果完全不听取学生的意见也可能达不到应有的大面积教学效果。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教学之后,一旦出现学生评价不好和教师本人有不同意见时,就可以通过教学委员会仲裁机制来评判教师教学的满意度,进而解决教师不敢严格要求学生的教育瓶颈现象。

(48)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和教育科学发展观来最终确定。顺利完成“生源潜能质量、学分制真实机制、教师工资待遇与职业道德、校长制度改革、教授责任义务、管理部门变服务部门、评价、晋升与奖励机制、学者与管理者的岗位区分机制和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改革”等工作的改革任务就可以在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

(49)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博士生培养质量。一般而言,博士毕业时只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阶段,所以在博士生期间或者博士毕业初期就引入所谓的竞争机制和评优机制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多少并不代表将来的科学成就大小。一般炸弹和原子弹的区别可以启发关注博士期间论文多的不必要性:“原子弹不易引爆,但引爆以后能量巨大”。博士毕业十年之内才是真正成才的关键时期,成才标签也只有在博士毕业十年时才能初现端倪。

(50)        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依赖于本科生“宽进严出”的教育质量,其次才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育培养模式。就研究生培养模式而言,以下方面值得注意:“全国本科毕业水平统一考试”成绩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的依据;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考试方式全部进行真正意义下的开卷考试;实施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研究生的教育成长空间要自然、宽松和科学;管理工作的花样越少越好;研究生之间不引入瞬时性的竞争机制;资助原则重长远而不功利;硕士生“严进宽出”;取消硕士学位制度代之以硕士学历制度;博士生“严进严出”;取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的眼前性竞争制度;设立全国博士毕业十年优秀成果奖评选机制。

(51)        现在的硕士研究生的“宽进宽出”现象是完全不合适的,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都无本质益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用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来自然调控大学生的毕业时间和毕业生人数。从育人的角度来说,随便给学生个硕士文凭却自身不具备硕士水平会让学生本人在社会工作中处于十分尴尬和两难的境地,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52)        高校科学研究首先是以促进教学成品质量提升的方式来为社会服务;其次是高校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而为社会服务的方式。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转让工作还是表面层次上的居多,如申请了专利就了事的做法。为了有效完成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国家可以建立社会需求、经费支持、成果研发与转让的“循环动力机制”:发改委负责组织全国性的产业问题与技术困难需求“征解信息平台”;科技部和教育部负责组织由“征解信息平台”引出的科研项目申请平台;财政部与基金委实施经费目标性资助平台工作;统计局和信息产业部负责监督和传播科技转化成果工作,进而真正实现“实际问题征解式资助方式”以及建立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可操作平台。

(53)        民族的强盛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依赖于民族的素质教育程度。人的素质因素导致其社会行为的规范程度。职业道德在很大成分上依赖于人的素质因素。素质教育显然是一个综合的因素团,并非所谓的琴棋书画教育那样简单。

(54)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人的社会行为轨迹变得遵纪守法、讲究文明、注重道德、理解和宽容、个人与社会理想自然融合、友善与时间共存等等。

(55)        素质教育应该有初级与高级两个部分。初级素质教育包括初等数学教育、行业知识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特长兴趣教育等内容。高级素质教育主要是“人生观的微积分视野”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等内容。

(56)        人的社会行为轨迹有三个重要推动因素:价值观,心理观与自然观。自然观是人的生物学本性的基本体现;心理观是人的生理意识与社会现象碰撞的有机产物;价值观是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和对社会索取尺度的重要标致。

(57)        数学教育会使人理性化,规范化与逻辑化;行业知识教育使人见识化;社会文化教育和特长情趣教育使人明白人的社会内涵,使人心理兴趣化和稳态化;人生观的微积分视野教育会使人辨证化与明智化;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使人技术化,专长化与道理化。这些皆有利于人的价值观,心理观和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58)        建议建立国家全民素质教育等级评定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全民素质教育认定制度,并颁发素质教育层级证书,在全社会各个部门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社会各个责任部门人员事业晋升的一项考核指标。

(59)        在社会各界进行高级素质教育范畴的“人生观的微积分视野”普及教育工作。用微积分的科学辩证关系讲清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在微积分的科学辩证视野指导下,作为人的个体就会选择人生曲线的“正值部分”,进而阳光地看世界和待社会,而作为民众总体的社会也就会和谐、稳定和昌盛。微积分视野对人生和社会的所有方面都有重大的正面指导意义。

(60)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以点带面”方式。在学校,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一部教材。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体现出了教师本人的素质教育程度,也会对学生受到的素质教育的效果产生本质影响;在行政部门,部门领导本人就是素质教育的第一部教材,领导本人的言行对其下属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在一个家庭,长辈的言行对晚辈而言就是生动的素质教育的教材。类似的现象在其它行业也是一样。

(61)        学校和各个行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和各行业领导实施定期的微积分人生观教育。社会各界人员定期举办素质教育的考核活动。各界人员的工作晋升需要与素质教育的考核结果挂钩。

(62)        农村教育的师资和办学硬件条件是关键。农村办学硬件条件由地方政府部门负责提供。农村教师部分由城市中小学教师学期支援讲课和免费师范生学年支援讲课方式来解决。农民工子女可以通过社会办学或民间办学或自学等方式的学习来参加城市中小学对社会开放的文凭颁发考试渠道来解决问题。

(63)        职业教育可以和学位教育、再就业工作以及提高社会人力资源层级工作结合式发展。专门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可以分级别地实施专门技术教育:初中毕业后的技术专项教育(国家初级技术师、学制两年);高中毕业后的技术专项教育(国家中级技术师、学制两年);专科毕业后的技术专项教育(国家副高级技术师、学制两年);本科毕业后的技术专项教育(国家高级技术师、学制两年)。国家可以成立“国家技术专项教育学院”承担技术专项教育的培训和技术师等级资格证书颁发等工作。国家高级技术师和国家副高级技术师分别等同于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

(64)        继续教育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是关键。发展继续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高等教育的具有时代自适应性的合格成品培养工作;不以文凭主导继续教育市场,而以水平认定主导继续教育发展;建立社会人才水平统一认定机构和统一培训机构。

(65)        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取消重点中小学、实施中小学学校合并、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岗位流动、杜绝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经商行为。

(66)        积极放宽民办教育的各种办学途径(包括美国式的学生家中自学模式)、通过国家中学毕业水平考试和证书颁发来统一保证民办教育质量,并实现社会各类人员受教育机会与模式公平的重要社会教育问题。

(67)        在高等教育的成才阶段,应该确保实施真正意义下的学分制:真实成绩取得学分,学分满了就可毕业。教师职业道德操守是保证学生成绩真实的根本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要从三个方面得到强化。一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要向国际水平靠拢,二是教师职业道德法的建立和实施,三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办学机制。现实中,教师可能会因为经济收入低,所以抵不住学生送礼的诱惑而随意地给学生改成绩;教师可能因为没有法律约束其改学生成绩的“违法”行为而肆无忌惮;教师可能害怕学生给自己打出评价低分而放松对学生教学要求,并去讨好学生,甚至给学生考前画出考试范围后再给高分的误人子弟的做法。所以教育法制建设工作要和教师待遇工作以及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同步进行。

(68)        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主要涉及“专业水平过硬”、“爱心教育素质有加”、“职业道德操守过硬”和“经济待遇合理”等四个方面因素。彻底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需要“先进师范大学的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立法”和“教师政策改革”三项工作并重。

(69)        在解决好城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基础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城市教师定期到农村教学支援机制的方式来得到有效解决。教师待遇提高的同时,城市和农村教师定期交换机制可以用教师职业道德法来约束实施。

(70)        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应该包括专业水平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健康心理建设、教育和谐建设等方面。

(71)        专业水平建设主要是应该打造出有利于广大教师踏实教书和静心科研的教育本源性发展空间(“学识水平 + 敬业精神 + 非学术桂冠”),并且尽量减少容易让教师分散精力的教育管理层面上的各种形式上的工作;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责任立法方面的能够有效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教师行业行为约束机制的建设工作;健康心理建设是指不用功利性的政策刺激教师,而用务实性的机制鼓励教师;教育和谐建设是指学校部门的领导要以身作则,专业水平和思想境界兼备,在个人利益面前,领导应该先考虑普通教师的发展利益。

(72)        教育家办学的前提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教育家和如何认定教育家。在教育内涵方面,教育家应该是通晓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教育过程规律的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兼备的自然学者。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教育必须在教育的环境中结合专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来研究与探索教育的一般规律。只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或者只是研究一般教育(也称通识教育)是不足以成为教育家的。在教育家硬性认定方面,国家应该成立“中国教育科学院”并且两年评选一次等同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

(73)        评选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必须有以下的硬性必要条件:从事“一般教育”学科之外的专业学科的教授(“教育的非空洞性”);评选前五年之内,每年都为大学本科生上课至少60学时和为研究生上课至少60学时(“教育的实践性”);评选前已经指导出了非教育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教育的外延性”;在教育方面发表了或出版了有建树的研究文章或著作“教育的本源性”。

(74)        在满足了上述“教育的非空洞性”、“教育的实践性”、“教育的外延性”和“教育的本源性”四条必要条件之后,再结合申请人的其它教育业绩,经过高校学生网上投票、教授网上投票和教育部公务员投票来最终评出“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

(75)        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就是教育家的定义。教育家办学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学校长必须是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教育家首先要热爱教育、投身教育与奉献教育,然后才能筹办教育。一个脱离教学一线的校长是极其违背教育办学规律的。教育家办学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校长必须每学年都为本科生上满至少60学时的基础课。校长为本科生上课的硬性规定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每年减少60学时的出国访问时间并不会影响校长的办学工作,反而会把办学工作做到实处。在教育家办学的过程中,教育部要求校长亲临一线为本科生上基础课的举措将是中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最有效光点!

(76)        教师教育创新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准确含义应该是科学意义下的变革,并不是随意增添教育工作的新花样。专业水平不过硬的教师提出来的“创新”往往是教育变革的“新花样”,因为智慧和灵感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学识体系。让教师用最高要求的高难度教材为本科生上课、让教师给真正意义下的开卷考试出合适的考题以及让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等三项措施是真正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实现教师教育创新的有效途径。

(77)        应该取消一般教育学的本科专业招生、大幅缩减一般教育学的硕士招生数量、严格控制一般教育学的博士招生名额。一般教育学专业的硕士招生资格必须是先拥有其它学科专业的本科学士学位。现行的一般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可以浓缩后设为改革后的一般教育学硕士专业课程。一般教育学的博士毕业要求应该大幅度提高。

(78)        教育不可以是单一的组成元素。现在的高中毕业就直接进入教育专业学习的做法是高度的“教育纸上谈兵”行为。学生自身没有任何的其它专业知识支撑就来学习一般教育的做法是违背教育科学规律的。一般教育必须结合专业教育才能体现出教育的本原特征。教育专业的发展应该是少而精战略,而现实正好反其道而行之:教育文凭满天飞。如果再不规范化教育专业的培养策略,那么中国教育会因为轻松扩充一般教育专业而影响真正教育的发展。

(79)        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是中国教育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国家对教育的大幅投入是完全正确的。接下去的关键问题是教育投入的有效性问题。

(80)        现行的主要投入方式是“教育大项目”、“教学大工程”、“高级人才计划”、“明星学者计划”、“教学名师计划”等等的集中教育投入方式。这些方式已经起到了初期带动和刺激教育竞争机制的作用和已经完成了应有的历史使命,但不宜再继续按照这种“点投入”的方式投入教育了。因为“点投入”教育方式的有效期已经到了,接下来的应该是以“面投入”的方式进行教育投入。

(81)        教育“点投入”的方式在取得应有成绩的同时,也已经出现了一些人依靠权力和社会关系获得“点投入”资助,然后再形成学术和教育界的各种山头的一些负面社会现象,进而使得大多数在教学科研一线求实工作的教师冷落在旁,甚至出现了一些带着各种学术和教育桂冠并同时占领权力位置的从来不到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巨星学者”。有些弄到国家标签和资源的“巨星学者”的名不副实现象引发了教育界功利与浮躁现象不断泛滥,严重干扰了静心研究学术与踏实教书育人的原生态教育环境,甚至出现了很多大学教师的奋斗目标是“学官”的高校怪象。

(82)        教育“面投入”的方式是指把钱用到绝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工作上。在国家教育投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把资金由“点投入”转换到“面投入”来进行教育投入是有百利无一害的科学管理决策。广大一线教师会得到巨大的鼓励和鞭策,教育界求实的工作作风会得到强化,教育界的社会形象也会得到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也会由“面投入”的教育投入得到彻底保障。

(83)        具体的“面投入”的教育投入方式可以如此运作:设立大学学分课程的国家津贴制度,取消其它的与学分制无关的各种津贴,大学课程学分实行收费制度,取消大学入学学费。教师的工资主要由国家现行的基本工资部分和学分课程的国家津贴两部分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立法的前提下,无论是大学校长,还是知名教授,或者是普通教师,只要亲临教学一线为本科生上课,就按照所上课程的学分予以应有的国家津贴补助。如果教授不去为本科生上课,就应该由不上课教授本人按照其本应该上课的学分课时数反交给学校相应的学分课程的国家津贴数额。

(84)        实施大学课程学分国家津贴制度后,既可以部分解决大学教师工资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大学一流学者为本科生上课的问题,也可以鼓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更可以解决学分制的真实性问题,进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

(85)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精髓就是把民众的教育智慧方便快捷地融入领导决策和把广博的教育资源有效地回馈给民众。

(86)        教育信息化工作可以就各个教育层次建立全国性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就高等教育而言,应该建立高校教学、科研、评估与就业的国家性网络信息体系,特别是建立全国教授信息平台。全国教授信息平台可以就国家重大的教育措施制定和院士评选等类似的教育科技事件进行网上全国教授评价,以便为国家准确制定教育科技政策和反馈一线大学教师的实际情况构建起科学的信息交流平台。

(87)        教育系统的党建工作主要是监督与促进教育办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为党在教育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打下民众满意和拥戴的和谐教育基础。党建工作在教育系统的衡量尺度应该是党的路线方针不动摇、教育工作非功利观不动摇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协助观不动摇。

(88)        鼓励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建设教学科研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深层含义之一。高等学校办学的宗旨应该是依靠广大教师的正面集体力量来办好高等教育。教师用正面因素还是用负面因素来办高等教育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89)        教师之间的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是至关重要的和谐积极因素。现行高校流行浓烈的“学官”和“学王”现象是办好和谐教育的巨大障碍。教授层级拿到最高、部门权力拿到最大、教学任务拿到最少或零、经费资源拿到最大、学术桂冠拿到最多的“教育天才”和“学术大王”极其危害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负面现象应该彻底消除。

(90)        教育部应该明确设立和严格监督学校教授为本科生一线教学上课的一票否决制度。

(91)        在大学里,只要是教授头衔,无论是什么岗位,首先必须每年为本科生上课至少60学时,包括大学校长在内都应该以此规定。可以想象的是大学校长每年为本科生上60 学时的课是不会影响校长的管理时间的,而大学校长亲临本科生一线了解真实教育信息的做法对办好高等教育既是重要也是必须。

(92)        大学校长必须为本科生上课的举措可以正面激活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系统的发展步伐,也会巨大地体现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的重要成效。

(93)    建设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一点激活中国教育全局的机遇应该珍惜。可以单独建设一所具有国际接轨性质的有别于现在所有国内其它大学的中国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工资国际接轨、教师队伍三分之一国内选拔和三分之二全球招聘、研究设备与中国科学院共享。中国教育的全新格局将会是一个”静态”的高等教育面(现在的所有大学)加上一个”动态”的高等教育点(新建的一流大学)。“国际点”加”国内面”的高等教育鲜活结构将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创举,势必会为中国走向世界打出最鲜明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文化符号。

(94)        在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基础上,建设具有教育时代自适应性质的先进师范大学的历史时机已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95)        先进师范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其培养出的教育成品(即师范毕业生)能够毕业后“自动充电”:亦即,在离开大学之后的基础教育岗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自己有能力自动更新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进而有效地适应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

(96)        如果把先进的师范大学比喻为“教育大气层内的地球部分”,那么毕业生就应该是冲出教育大气层的“教育航天器。在探索“教育宇宙”的进程中,这些“教育航天器可以利用“教育太阳能”自动充电!因而教育的时代自适应性质是师范教育的先进标志,同时也是先进师范大学建设的关键因素。

(97)        免费师范生教育是具有其自然的师范教育相容性和前瞻的教育科学预见性的科学举措。

(98)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高度科学化和高度经济化的时代发展趋势面前,免费师范教育更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99)        师范教育是民族基石和道德摇篮。免费师范教育是对追求奉献教育的青年才俊的心理学关爱、道德观支持和责任感寄托并重的一种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和道德观的科学教育结构。

(100)     只要能够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好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师范内涵,一流的师范教育和先进的师范大学建设就会顺理成章。

作者简介:张凯军,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数学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联合培养数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硕士、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学士,曾发表“建设中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教育的一二三与无穷大”,“大学校长制度如是说”和“本科师范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科学关系”等教育研究文章。

作者联系方式: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邮编:130024

13331691208  0431-85098190

Zhangkj201@nenu.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5263-1085996.html

上一篇:回首教育
下一篇:三十年前的一封导师信函
收藏 IP: 202.111.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