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文章多或许不是坏事

已有 3689 次阅读 2018-3-10 22:49 |个人分类:大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昨天发布的博文《中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有感》,没有引起较多讨论,略感奇怪。 我的主要观点是,不主张发表太多文章;发表频率高,意味着课题的确定性大;应该追求“显赫”,并敢于碰难题、打持久战。一般而言,做学问应该向“艺术”靠拢,而不能像搞工业生产那样。今天希望补充几点“相反的”看法。

        1. 文章总量多意味着“发表安全”有保障

        科研是一种密集型的脑力劳动,也时常伴随着“繁重”的体力支出。发表门槛低,会产生泡沫,但也可能保护到原创成果,或者保护到新手的积极性。我们要对高产作者的成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评估不了的可以有所保留、怀疑,但不宜冠以“垃圾”等攻击性标签。大多数人的能力有限,不能因此而轻视他们。要看到他们在科研净增量上的贡献。

        2000年以前,我国的科研人员总数较少,期刊发表门槛高,乃至于很多稿件受到不公正对待,甚至直接被拒稿;广大潜在研究人员的发表诉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而圈内人则可以借着“关系”发表文章。众所周知,发表有保障的情况下,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存在稿件被无故拒绝的情况,则作者在写作时会产生心理障碍,乃至于延误时机。

        2. 发表是为了把劳动保存和固定起来

        做研究有点像挖地道,要及时把土运出去,以免把自己给埋了。当然,这也取决于作者的追求和忍耐能力,以及环境条件,等等。有些工作需要快速发表,占领时间优先权;而有些工作需要打持久战,追求深度。当然,后者的难度要大很多,风险也很大,应当给予时间上的宽容,并尊重作者的意志。就当前的情况而言,不必过于介意文章数量是否太多,而是要加大对持久战的鼓励和支持 —— 因为成果没有显示出来,没办法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但可以给予观念上的支持。

        经常会听到人们赞扬“十年磨一剑”的做法,但却很少去思考怎么度过那十年—— 每年发表三、五篇文章的人是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的。有没有这种可能:其实十年磨一剑是因为现实环境支持不足,乃至于耽误时日,反而成就了更大的成果?——很有可能是这样。 正常情况下,人们每年都会发表若干篇文章,全世界的天才也很少例外。因为十年磨一剑真的很难,实属万不得已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03252.html

上一篇:中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第一有感
下一篇:做学问的两个策略
收藏 IP: 223.11.180.*| 热度|

18 张云 徐令予 朱晓刚 鲁学星 蔡宁 张忆文 王从彦 文克玲 李学宽 王庆浩 王兴民 孙长庆 宁利中 李颖业 张莹 蒋迅 hmaoi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