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husiasm73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thusiasm730

博文

“当代大学生”和我的对话 精选

已有 5227 次阅读 2016-9-30 16: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当代大学生”和我的对话

    前段时间,性之所至,写了一篇博文:正在消失的科学网江湖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3906&do=blog&id=985364)。

  有一个匿名的大学生给我留言,我们之间有一段对话,我觉得十分有价值。我认为,写博文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沟通交流,表达观点,传递价值。这个大学生给我的留言,我十分欣赏和欣喜。欣赏是因为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够对问题有这么深入的思考,表明我们的大学生中,清醒的人也不在少数。欣喜是因为多少对现在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大学教育有些许失望,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忧虑可能是有点过了,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时代的印记,每一代人都会面临每一代人会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还是很有希望。

学生和我的对话有两部分,我粘贴出来,以淆大家。

很多时候我觉得,精彩的对话,超越了博文本身的意义。

                           

学生留言:48]Yank  2016-6-19 12:36

看了很多评论,作为一个了解到科学网不久的本科小白,清晰地看到一些阅读量庞大的精华帖等,大多都是出自12年左右,以及之前,随后就都锐减,很多精华博客的作者最后登陆时间,也都停留在了几年前。不仅科学网,整个“博客”“论坛”都在急剧消失,随之剧增的是一些微信平台,以及95后的腾讯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的爆发。这样的交流,虽然能以“群组”的形式,使相关的话题在相关的领域对应地集中,却少了论坛与博客的碰撞,何尝不是网络交流之殇。其次,作为90一代,表示接触到科学网这样的地方,实属偶然,但确实被深深吸引。观身边同学及同龄,喜爱甚至接触博客的人少之又少。人们不再接触纸质的社论,科学杂志,不再接触这样能广泛交流碰撞的天堂,反而被当前快餐式的各种微信推送,以及封闭狭小的生活琐事分享占据了大量时间:上课,闲暇,自习,甚至睡觉前。然而尽是些毫无营养却封闭思想的字词段句。

再观那些各种新闻科学报道,微博文章和贴吧评论区,简直惨不忍睹。充斥着跟风,盲目,讥讽,攻击的词语和句子。几乎无交流可言。

然而,还是有许多的“好地方”却偷偷地藏在某个角落,比如科学网,以及FBT的校园星空和发射猫(虽然圈子不大,却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对于知乎,不得不说它吸收了博客和论坛的优点,交流面足够广而且有相当的思维碰撞,但是也具备了其他一些新社交平台的陋习:评论区的不堪,抖冷子的回答(双关式的幽默,却无实际意义。但是看客喜欢),甚至广告推销。但其中的血液足够新鲜,而且专业的回答都会引用文献,重点是足够活跃。

对于科学网,天涯等平台虽不同侧重,其地位与意义无疑都很重,只是对于90以后,都过于陌生,而无法吸收新鲜血液,资格老的“侠客”也都渐渐离去,无疑,是很大的损失。

我的回复(2016-6-20 20:10)非常非常谢谢您的评论,这是我渴望看到的,也是我写作的价值所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通过写作,能够与“年轻”的朋友交流,真正最快乐的一件事情。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由于面临生存的压力,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容易关注的东西与我们当年有了很大的区别。
   我在6年多前曾经做过4年本科辅导员,那个时候的我是了解大学生思想的,是清楚他们的爱好和价值的,那个时候我就隐隐觉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公平、正义、自由等不是很关注,或者说,他们理解的公平、正义和自由是比较肤浅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教育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惯性使然,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关注的东西,就像我们的父辈关注革命,我们关注生活过的更好,是一个道理。
    只是,我觉得,人活着,还应该有点理想和追求,不仅仅是追求过更好的生活,也应该追求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奉献些什么的。
    最后,真诚的谢谢您,祝您一切都好。

                         

学生留言:[63]Yank  2016-6-21 01:03

谢谢来自韩老师的祝福。

   当然,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并非人人都身在此山中。我们恰好在一个很小的年级搭上了科技(网络)列车。在我们的文化中,没有整个社会的迷茫,没有整个社会对真理反思的背景。我正如您说“由于从小收到的教育……”,我们的一切都是在一种极其稳定的环境下并且被设定好的。关注的东西,自然不同。然而观现在的形势,这种“安稳的设定”,未必真正的健康,我们的方向的选择,从您那样的“公正,自由”(由于学校的环境,潜意识里,我们总会将其作为一种已经被社会广泛追求到的东西,而不将其作为思考的内容。),被压缩约束到了“生活,经济”(我们的教育者们:“你们要想过上……的日子,就要……,不然只能……”。)仿佛目的已被设定好,我们只要这么做,就行了。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浅薄理解罢。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我认为可以概括成”“价值传输载体(文字,影视,艺术作品等)的流传成本大大降低,而导致其所传达的价值的质量的降低。”

   过去写一本书,拍一部电影,其印刷出版并流传的成本是很高的,这也注定其必须承载强大的精神价值,才可被流通传颂,因而观察早时期的作品,其包含的大多都是一种久远而能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价值:自由,公正,真理,存在的意义。

   如今网络的进步,理论上地球上任意两个不相识的人都有交流的可能性,其好处真实且存在着。而弊端也是。最近几年,电子产品沿着“最广大知识分子---年轻人---劳动人民群众”的路线,基本从城市单位普及到人口单位。这样大的范围,使得一些“大V”群体的观念,很容易灌输到个人。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有坚定的是非观价值观(实际上我觉得人人都在不停改变)。在附加以整个世界的“经济为主导”的背景,限于自身的水平及知识面,那么我觉得解释到我们学生身上,是说得通的。

   对于您的话“我觉得,人活着,还应该有点理想和追求,不仅仅是追求过更好的生活,也应该追求自己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奉献些什么的。”我十分赞同。根据一位任课老师的说法,将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正面的,促进性的),叠加到整个社会范围,那么我们又怎能说社会不是进步的,在反过来说,我们不也是正在为社会的进步而付出(这只是我自己的理解,而原话我已经不记得了,确实也不能代表一位老师的观点)。当然,确实这种付出,被从精神层面转移到了物质层面,从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拉低了吧,甚至,可能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也非我能知晓的了。只是我个人认为,精神的追求,是一定高于物质追求的。虽然放到自己,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词来描述我的追求。

   在考试阶段,收到来自一位老师“一切都好”的祝福,是一件很让人有动力的事。

   谢谢您!虽然加入科学网不久,但是透过评论区,我坚信有您这样的一些老师们在支持,无论将来以怎样的形式,科学网江湖都将不会消失!

我的回复(2016-6-21 18:36)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够有如此深入的思考,能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十分难能可贵。

   作为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王婆卖瓜哈)的人,我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忧患情结,始终不由自主的关心这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前做辅导员的时候,有一小部分跟我在精神层面上走的非常近的学生,他们能理解我的忧虑,理解我关注的东西,虽然这样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总会有一些,这也是让我觉得很欣慰的地方。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说法未必全对(正如您的留言里解释的),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我是能体会钱理群教授的这种担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学生,名叫余杰,不知道您是否听说过?余杰是孔庆东的师弟,以前在国内的时候他曾经问过钱理群教授,他说:“看到北大一群群在未名湖边上背托福,考GRE的学生,不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在那里。”大意如此。钱理群教授说:“你要允许有不同的人存在,有心怀天下的,有关注公平正义的,也有关注个体价值实现的,你要接受这些不同的人。”

   我举这个例子,其实也是想表明,即便在科学网上,有些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也许没多少时间能读书,也或者读一些哲学类,人文类的书籍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自己的学生也很认真负责,对这样的老师,我也是十分敬重的。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关注那些抽象,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又会影响自己生活的那些东西,只要你是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我觉得就值得尊重。

   我所担心和忧虑的,是在知识分子群体里,能够深入思考的人太少,因为虽然地球上不可能有完美公正的制度,但是肯定有相对比较好的制度。衡量制度是否优劣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制度能否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一个人做“人”的权利。

   所以,在科学网上,当我们观察到科技工作者的怨言很多的时候,我们就能抽丝剥茧,窥一斑见全豹,我们就能知晓在制度设计的层面上,我们还存在着那些问题。我有个学生是人民大学周镰的研究生,周镰写过一本书,《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认同他的价值理念,但是我也能理解有些“装睡”的人,毕竟,“不装睡”会让自己活的很痛苦,也会让自己看到许多人看不见的东西,“不装睡”的人是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他之所以不装睡,就是因为希望这个社会,希望这个国家变得更好。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理解他,对于那些“装睡”的人,只要不作恶,我们也应该尽量理解他们。

很开心与您沟通交流,本想多说几句,要接孩子回家,有空再交流,认识您很开心。

                   

用一段鲁迅的话作为结尾吧!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3906-1006001.html

上一篇:正在消失的科学网江湖
下一篇:让我们的围观变得更有意义——评韩春雨事件
收藏 IP: 182.150.135.*| 热度|

12 周健 汤茂林 郑永军 武夷山 姬扬 付福友 黄永义 邵鹏 李竞 王康建 daxiao05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