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一个模式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xun 本博将以数学杂文为主,科技杂文为辅,其它杂文为补。

博文

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已有 52933 次阅读 2013-2-24 08:02 |个人分类:航天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nasa, 航天飞机, 宇航员, 王赣骏

作者:蒋迅

本文已发表在《航天员》杂志上。


华裔宇航员王赣骏
Source: NASA

王赣骏(Taylor Gun-Jin Wang) 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裔宇航员,而且是第一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宇航员,还是第一位在太空舱内完成自己所设计物理实验的科学家和第一组参加实施的太空实验室(Spacelab)使命的宇航员之一。

王赣骏1942年6月16日出生,祖籍江苏盐城,生于江西赣县。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迁居重庆。在他3岁的时候,他又一次从船上掉到了汹涌的嘉陵江里。他抓住一个漂浮的竹竿。正好有一位渔民看到了才把他救了上来。中国有句古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后来的经历正好应验了这句古话。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到了上海。8岁那年进入上海正志小学(现名常熟路小学)读书。1952年他随父母迁往台湾。在高雄读小学。有两个故事可以描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是他喜欢“破坏”。什么宝贝到了他的手里可能就完了。家里有一只钟,古色古香的那种。有一天,父亲发现那只钟已经被卸了八大块。另一个是,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他特别喜欢读历史和近代史。当读到近代史的时候,他越读越生气,总是中国受人家的欺负。他气得把书都撕了。冷静下来后,他思考这是为什么并得出结论,是中国的科技落后了。从此他就抱定了走科技救国的路。高中就读于台北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高57班,学习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1960年,王赣骏中学毕业后,王赣骏进入香港大学数学系,因为自己希望将来成为一个科学家。

1963年,王赣骏随家人移民美国,入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他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生意人。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平时就要带他出去,说是让人家认得他,做事就很方便。现在父亲又希望学管理。以后管家里的生意。他读了两门经济课,却发现自己对这个方向毫无兴趣,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物理系。1967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年后艰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仍继续在该校深造,专读固态物理、流体力学和声学,尤其注重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并于1971年获博士学位。

1972年至1988年间王赣骏在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工作。1974年,王赣骏建议在宇宙飞船上做“零地心吸力的液状况”实验,这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1975年他成为美国公民。1976年,NASA公开征求在宇宙飞船上进行的科学实验项目,结果在全美共500多个实验应征计划中,王赣骏的“零地心吸力的液体状况”(又称无重状态下研究液滴状况) 项目是获准接纳的14个项目之一。以后王赣骏执行航天飞机任务时也是以JPL科学家的身份去的。

1978年夏末,美国航天局向王赣骏发出函件,正式通知他接受太空实验的飞行任务,并表示:“荣幸地向你祝贺”。这是美国第一次遴选科学家登上航天飞机。在谈到NASA的晒选时他说:“表面上看来,基本的要求不是很高,就是身体好,眼睛好,没什么大毛病,受过高等的教育,但比较难的是看你有没有料能做他们中的之一(即成为美国国家宇航局的一员)。这有点像莫须有的条件,他们要看你的个性、自尊心等综合条件,比如有一个检查就是把你装在一个球里面,挂在天花板上,特别隔离的状态,看你是否会心慌,或者有其他反应。至于他们最后为什么选你,其实讲不清楚,唯一就是他们觉得你是对的。”王赣骏总结说,“他们选的人,和他们有一样的'中心思想',为了这个中心思想,什么都可以牺牲。”

从1983年开始,王赣骏不辞劳苦,紧张忙碌地奔波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和太空训练馆之间,接受宇航训练,以适应太空生活环境。他于1985年4月23日上午11时15分,进入美国得克萨斯危b休士顿太空中心,与外界隔绝,接受升空之前的临战训练。仅失重训练就进行了6000多次。在太空中遇到意外时只能依靠自己。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是全能的。除了他自己的搭载专家身份外,他还必须是驾驶员,又必须是医生。经过坚苦的训练,他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获得了亲自到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资格。


王赣骏在太空中

王赣骏于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任务代号:STS-51-B),并完成自己设计的零重力下液滴动态行为的物理实验,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舱内完成自己所设计物理实验的科学家(滴液动力实验)。利用自由落体塔和约翰逊航天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 JSC)的KC-135空中加油机和SPAR火箭等设施创造的接近零重力的实验环境,王赣骏测试了他的声控悬浮系统,并进行了关于液滴动力学的地面前期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太空实验室3的液滴动力学实验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参数。他同时是声波悬浮系统和空间实验舱的发明人。


王赣骏正在修理仪器
Source: NASA

第一次开始做实验并不顺利。王赣骏按规矩启动仪器,结果有一个开关总是自动关闭。他急得都快哭了出来,用拳头打液滴动力实验仪,这些都被摄影机拍了下来。“我不能接受这种失败。”他心里下了决心要自己修复仪器。但地面控制中心反对,因为在太空中的每一小时都是预先安排好。再说是仪器坏了,不是他的责任。但是他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他说:“如果不让我修复,我不回去了”。NASA的人急了,请了一个心理专家跑到太空总署跟他谈谈,他们谈了半个小时左右,心理专家说,“他没有发神经,没有疯,他只是非常希望有这个机会”。指挥官欧博麦出面帮他说话:“我们有太空科学家在场,又深知这台机器,如果我们不让他试的话,有点不太合理!”终于让地面控制中心改变了主意。不知有没有上帝的帮忙还是“祖上积德”,他竟然把实验仪器修好了。“修好了!”,他大叫一声。同事为他高兴:“你的叫声,不必用无线电,地球上也听得到了。”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把大部分液滴实验所需的工作做完,即使现在航天飞机必须返航,我所做的资料已经足够使用了。十几年之后他还在用实验的结果。NASA高度评价王赣骏的太空实验,特别赞扬他在排除仪器故障时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授予他“太空飞行奖”。


王赣骏和团对宇航员合影
Source: NASA

在航天飞机上他还有一个“实验”:全身转动的同时四肢做伸缩运动。原来,他答应他的两个儿子,为他们做一个“角动量守恒定律”。


王赣骏正在做实验
Source: NASA

这次飞行结束时,王赣骏在太空旅行了290万英里,围著地球轨道转了110圈,历时168个小时。从各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成功的使命。后来同行的机组指挥长帮助他说话,终于得到了地面指挥的同意。经检查是电力系统的一块面板坏了。他做了一个小手术:由其他两个电力系统来分担已坏掉的电力系统的工作。终于修好了仪器。他连续工作了16个小时,把大部分液滴实验所需的工作做完。


完成了实验的王赣骏返回地面,在爱德华空军基地登陆

运用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太空任务 STS-51-B 中的微重力复合小滴实验的研究成果,王赣骏开发了具有免疫隔离功能的多空胶囊系统,它能有效的移植细胞,并能有效地保护被移植的细胞,从而避免了抑制免抑反应药物的使用和它们引发的消极副作用。这个新颖的免疫隔离系统由多种复合成分,多层膜璧组成,并能允许所有胶囊设计参数独立优化以保证在大动物和人体的应用上可大规模重复生产。

王赣骏在中国有着自己的童年。但自从他1950年离开大陆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这次,他计划着要好好看看自己的祖国。在升空之前,他早就写下所有飞越中国的时间、轨道 ─ 每天两次黑夜两次白天航天飞机从广西入境,从东北出境,历时七分钟。于是,他便跟同事说,飞越中国上空的时候把跑步机让给他。“我在太空跑过了整个中国,从东跑到西,总共花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后来我常开玩笑说,你们看,我的轻□c还是很不错的吧!我‘飞越’中国,也就用了几分钟。”他就用这种方式“回”到了祖国。他还在太空俯瞰故国,拍摄了中华大地不少珍贵的照片。


王赣骏与太太冯雪平一起访问中国
Source: 神秘的地球

王赣骏在执行航天飞机任务时遇到了一个不应有的麻烦。原来按照惯例每位宇航员可以带一面自己出生地的国旗跟著升空,而偏偏这件事被中国驻美大使馆知道了,于是经过外交渠道向美国政府施压,不准王赣骏携带“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理由是那不是他出生地的“国旗”。其实,美国人并没有规定不能带非出生国的国旗,带的旗子也可以不是国旗。比如在美国出生的焦立中就曾携带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空,而在“挑战者”号上牺牲的乔拉曾带过一面为她特制的旗子。出于无奈,王赣骏在携带了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同时又在内衣中藏匿了一面中华民国国旗升入太空。返回地球后,他把两面旗子分别送给了中国政府和台湾政府。

王赣骏说,将来上太空的机会越来越多,现在商业方面已经开始放开,不过这东西实在太贵,所以也不可能说今天买张票明天就能上去。“年轻的孩子要做这一行其实也不难,根底要打好,要有这个能力,机会来的时候你就可以抓住。中国的孩子在哪里表现得都很好,很刻苦,很努力。我希望他们不要限制自己的想法,因为太空上面需要的人才很多,只要不限制你自己的范围,你的机会就会大很多。你只要有这意识,有这兴趣,有这信心,我相信可能性很大。”

离开NASA后,王赣骏应聘为美国范德堡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的百年终身教授,他发表了大约200余篇期刊文章,并且拥有在液泡动力学,液滴碰撞和结合,附电液滴动力学,无容积材料科学和或干细胞移植等领域的28个美国专利。他的实验项目又先后在1992年美国微重力实验室1(USML-1)和1995年的美国微重力实验室2(USML-2)上执行。这两次任务分别是在航天飞机STS-50航次和STS-73航次上执行的。他获列入“美国科学名人录”。看到有学生抱怨他的“破英语”,其实他的英语非常流利。如果认为他的英语造成了某些学生不及格的话,那这些学生真的是不可就要。2011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论文都捐给了范德堡大学。2012年,他从教授职位上退修。

王赣骏荣获了甚多的奖项和荣誉称号,像是1985年的NASA太空飞行奖章,1987年的NASA优异科学成就奖章,1989年的亚太裔美国人成就大奖,1994年的Llewellyn J. Evans杰出科学工程管理大奖和1996年范德堡大学校友联盟授予的教育大奖。并且于2007年,王赣骏被授予由美洲中国工程师协会,国家工程学基金会颁发的亚裔美国人工程师年度类杰出科技大奖。他还曾于1990年在联合国大会为“仅有一个地球日”致辞。2012年3月31日,他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时,他已是一位72岁的老人了。

王赣骏习惯用“幸运”来言说这个难得的“飞天”机会,他认为那是“对的时间,对的机遇”。事实真的那么简单吗?我想读过本文之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结论。

这是笔者【NASA人的故事】系列中的一篇。请继续阅读:

已经有很多关于王赣骏的文章了。我在本文里采用了这些文章中的一些文字。下面给出参考过的中文文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554-664595.html

上一篇:睡梦研究
下一篇:数学漫画 (十一)
收藏 IP: 23.118.52.*| 热度|

22 朱晓刚 李伟钢 吴锦宇 闵应骅 陈钢 曹聪 徐传胜 刘全慧 丁邦平 雷作胜 肖陆江 薛宇 梁建华 程南飞 ahmen ldydy xqhuang zdlh biofans yunmu aliala xuyigangh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