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喝茶、天真与心理素质——禅的行囊(之三十六)

已有 2227 次阅读 2017-12-21 10:36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制度, 品茶, 学校

导读:在释迦牟尼的时代,佛教就是他所创立的教育体系,有固定的大学,也有流动的讲座和培训班。当时,释迦牟尼强调有三个元素是学习他的觉悟——也就是的梵语意义——教育所必须的,那就是已经觉悟的老师——“、达到觉悟的途径——“、学习的学生团体——“。这最后一条,佛陀本人很重视,并由此形成了复杂的学校管理制度——用于管理男生的制度有二百五十条,用于管理女生的制度有三百八十多条。这些制度确保各种形式的大学和培训班得以顺利开展教学和自学活动。可以说,佛陀的学生团体,是古代印度学校体系的范本。

   佛教传到中国后,虽然由于它的教学内容和成果而为中国人所接受,但它的印度式学校形式却和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冲突。因为,印度人视学习为神圣的行为,任何全身心致力于学习的人,都从来不需要自己谋生,而是所到之处都有人捐赠或服务——甚至每顿饭都可以到任何一家人门口取得。但在中国,这种行为被视为乞讨,是好吃懒做的标志。从汉末到唐代的几个世纪之中,佛教和中国文化相互融合,最终产生了禅宗丛林制度这种中国化了的学校管理体系。后者又衍生出了宋代以来的儒家书院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经典形式。

   禅宗丛林和中国佛教其他流派的寺庙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其他流派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除了阅读佛教经典,研习佛陀所介绍的冥想方法,还包含了一些源于印度婆罗门教或者中国本土宗教的神秘仪式。但禅宗坚持以佛陀最初的教育思想为核心,远离宗教仪式,而专注于领会佛陀所倡导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比尔所遇到的这个尼姑十年间没有学习什么佛教,但却保持了天真和开放,也算是没有走很大的弯路。如果她所追随的老师知道如何启发,或许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开启智慧的效果。


**************************


   我问她学的是哪种佛教。仁明回答说,她虽然当了十年尼姑,但其实从来没学过佛教。她提到佛教的样子,让我想起我的姑姑波琳。波琳从小在阿肯色州的农场长大,她总喜欢取笑我对佛教的热情,说我信的是佛爷教。仁明有一种开放而天真的气质,我想不学任何宗教也许对她来说更合适。我们东拉西扯,几乎除了佛教以外什么都说了,不过她的本地方言我大概只能听懂一半。但这并没影响我们的沟通。她一点不做作,说着话便常常放声大笑起来,我完全被她感染了。后来她告诉我说,她从来没喝过这么好的茶——台湾高山乌龙的确不错,但心境更重要。当你心情大爽的时候,吃东西也会更香。

   喝过第四泡茶,仁明站起身,说要赶在太阳落山之前做完剩下的针线活。她回到院子里,坐在夕阳下继续缝补起来,我也趁着落日余晖继续写我的日记。天快黑的时候,一位妇女骑着摩托上山来了。她是住在山下村子里的女居士,每天来寺里给僧人们做两顿饭,饭后还跟僧人们一起做功课。一小时之后,手脚麻利的女居士已经准备停当,敲响了斋板。今晚用斋的只有我们三个人。晚餐由白菜、萝卜和野山菌组成,原料都是女居士自己带来的。我向来以为,野山菌原本是仙界的私房菜,要不是当年神仙搬家离开地球时不小心落下几粒孢子,我们这些俗人如今恐怕无福享用此等美味。

   斋毕,我跟着比丘尼和女居士一起走上水泥台阶,到大殿里去做晚课。这座佛殿刚建成不久,但看起来和其他的中国寺庙也没什么两样,建筑材料虽然用了现代的水泥和砖瓦,样式上却依然在模仿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风格。中国人对待外在形式的态度有时候会显得极端保守。我一直期待着看到有人设计一种不需要投入大量钱财建造的佛殿——毕竟,大兴土木并不能体现佛陀的根本教诲,它体现的只是善男信女们贪婪而执著的心态。不过,在大兴土木蔚然成风的今日中国,我的期待显然还难以成为现实。

   仁明在佛坛前点了几炷香,然后又烧了些纸钱——前者是晚课的规定动作,而后者却是她自己的发明,这也许是为了她的父母,或者哪位去世的施主烧的。并不是每一位逝者都需要冥国银行发行的这些钞票,按道理说,地府里的一切都应该是免费的,烧纸钱也许只是为了以防万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0773.html

上一篇:创新性与丛林:古代中国的大学制度——禅的行囊(之三十五)
下一篇:音乐的形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自由——禅的行囊(之三十七)
收藏 IP: 202.127.1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