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博士学位在美国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 精选

已有 34758 次阅读 2014-4-29 04:17 |个人分类:万花镜|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士, 美国, 地位, 年青人

博士学位在美国年轻人心目中的地位

 

蒋继平

2014 428

 

博士学位是人生学历中的最高标记。对于喜欢追求时髦的美国年轻人来说,这个标记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什么地位呢?我想国内一些人可能希望获得这样的信息。

根据我近几年来对身边一些人群的观察,发现美国年轻人对博士学位不是很感兴趣。

我不太知道具体的原由,只能根据一些社会现象来分析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首先我觉得需要特殊的兴趣和才能是第一个原因。其次是严格的学位授予标准是第二个因素。美国的博士毕业率一般不会超过60% 。第三是博士毕业找工作的范围更小,非常专业性,因而,适应找到合适工作的几率更低。第四,个人的经济和家庭的考虑。读博士的学费,会给家庭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还有读博士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对谈婚论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拿了博士并不能保证找到更好的工作和获得更高的收入。

我的子女都是在美国长大的,他们在美国学校中接受的是正统的美国教育,他们身边的同学几乎都是美国人。儿子平时带回家的朋友几乎是清一色的美国白人。他的这些差不多年纪的同学中,按照他们的年龄来说,如果读完大学继续读研究生的话,几乎已经可以拿到博士学位了。可是,据我所知,他们中还没有一个人拿到博士学位。可以说,除了我儿子外,他们没有一个人进入读博士的阶段。

即使在非常看重学历的华人圈子中,我接触到的一些非常优秀的华人子女,也很少热心于攻读博士学位。他们拿了学士学位先工作。这并不是表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觉得没有多少兴趣,因而,没有多少动力。

我儿子在读了大约三年博士,并且已经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后,博士学位几乎就在他的眼前,可是,他毅然放弃这个标示,进入一个企业就职。

当我得知他的决定后,气得三天三夜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当时我正好到中国出差,在北京的一个酒店包厢内,我的朋友们问及我儿子的情况,我当时正在气头上,不顾家庭隐私,立即说出了儿子的这个选择。当时我的美国老板也在场,他不懂中文,但是他看到我的激动情绪,用英文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我用英文跟他讲了个大概,同时礼貌地征求他对这个事件的看法。非常出于我的意料之外,我的老板当着大家的面表示我儿子的选择是对的。他说这在美国属于很正常的做法。听了老板的解释,我心中稍微好受了一些。

我以前在科学网上登载了儿子给我的电邮,是我们两人之间关于他拿博士还是工作的交流。他的理由是,读博士也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以前在Microsoft, IBM, NSA, 和一些大学的实验室都工作过,他对现在这个工作最为满意,为什么非要拿个博士呢?我的美国老板也是这么认为。由此看来,我儿子的理由属于上面的最后一条。

虽然一开始很难接受儿子的选择,但是,我知道儿子平时受到中国的一些传统教育,对父母的意见还是比较尊重的。从他理性地拒绝我为他买宝马和房子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他对父母的体谅。他很要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属于他的东西。所以,我最后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他的选择。

我们平时问及女儿今后的打算,她说读完学士结婚成家。我问她怎么不想读研究生,她说没有兴趣。我继续劝导她,可是,她显得不耐烦地回应说: Dad, this is USA, not China!  然后离开餐桌回自己的房间去了。

最后,需要声明一下,我说的是事实,不是谣言,所以,不是骗人的,但是,可能比较片面。大家知道更多的,可以补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789601.html

上一篇:好的东西是国际通行的
下一篇:有些话在说之前应该考量一下后果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62 林中祥 周少祥 刘全慧 陈小润 周健 王水 武夷山 郑小康 袁海涛 褚昭明 陆俊茜 陈楷翰 游为 温世正 秦逸人 王春艳 李阔 周向进 陈新泉 唐常杰 张鹏 喻海良 刘玉仙 赵正成 刘向军 陈一良 唐凌峰 鲍海飞 韦玉程 强涛 钱玉忠 刘立 李伟钢 王永林 刘淼 汪晓军 吴飞鹏 马兆武 肖海 许天来 梁建华 薛宇 李冰 曹君君 张健 王荣林 丁邦平 高绪仁 张长命 韩枫 周洲 nm wgq3867 chaijf aliala ycjyf haoye xiangyu123 tuner XuexingLu ahmen miracle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