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不算贡献只是感恩

已有 3034 次阅读 2013-12-11 08:53 |个人分类:故事感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感恩


不算贡献只是感恩

蒋继平

20131210



这篇博文本来在感恩节之前就准备写的。可是, 写的时候总觉得难以控制情绪, 有一种说不清,理还乱的纠缠情结。 因而, 写写停停,没有及时地赶在感恩节那天完成。后来, 也就拖下来了。

最近在科学网又有人提到公派出国的海外学者是否可以为国家做贡献这个话题。对于这个话题, 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立场。 一个持积极正面的看法,认为当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只是采用的方法途径不一样罢了。另一种认为不可能, 理由是, 你在国外为他国工作,与中国形成竞争的局面, 何以可称为为祖国做贡献。当然,后者的观点是以国家之间是竞争敌对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

看了这些博文和评论,我又想起了这篇没有及时完成的博文, 因而,今天下决心把它完成并发表出来, 以表明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作为一位国家公派的留学生,学成后逾期不归, 而且成为别国公民,这种行为不管从那方面来说,都是有失诚信, 背信弃义的行为。 因而,任何自我辩驳都是苍白无力, 毫无理智的作为。我自己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所以, 我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想为自己辩护。

我是1986被中国水稻研究所派往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完成硕士学位后, 水稻所停止了公费资助,后来我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完成博士学位后, 我就任职于美国的一家私人种子公司,后来加入了美国国籍。这是我的历史事实。

这个事实说明,我的博士学位事实上也是美国资助的,因而, 我的博士学位等于是自费的。 是不是?

不过,我不想强调这点, 我仍然非常感谢中国水稻所的资助。我一直觉得欠了水稻所一笔账。因为水稻所也是属于国家的单位, 所以, 我觉得欠了国家一笔账。

为了表示对国家资助的感谢,我总是寻找机会为国家做一些事。 1996年,当我的两位美国上司为到中国出差而犯愁的时候,我就利用这个机会走出为国家服务的第一步。 当时,中国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 尤其是卫生条件方面更是糟糕。我的两位美国老板到中国出差总是生病。 所以,他们都不愿意去中国出差。

当我得知这个信息后,就主动提出到中国出差, 为公司解决难题。公司当然非常同意我的做法。其实, 在当时的情况下, 到中国出差,确实具有相当大的风险。我这样做,主要是想把自己的一些专业知识介绍给当地的技术人员和农民。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这个专业要去的地方是偏僻的乡村,具体地说, 是中国的大西北的偏远农村。 这些地方的卫生条件很差。记得我1996年第一次到中国的甘肃出差,在兰州的中川机场附近的一家宾馆住宿时, 打开房间内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红色的。后来, 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因为食物中毒, 被救命车送进中日友好医院急救室。这次到中国出差,虽然没有失去生命, 但是,回到美国后的三个星期一直处于严重的病态下。

再说现在,作为公司国际种子生产协调员,我对公司决定在那里生产种子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鉴于这样的背景,我总是想办法让公司领导作出到中国生产种子的决策。其实, 到中国生产种子对我自己一点好处也没有,恰恰相反, 到中国生产种子对我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在中国生产种子, 地点是在大西北的甘肃和宁夏。从美国的佛罗里达到中国的玉门, 正好是半个地球的距离。所以, 来回一趟, 等于围着地球转了一圈。这种长途旅行,很容易使人困倦和生病。我几年来的奔波,已经导致了一种严重的疾病, 不过, 现在已经治愈。有关这点, 就不多说了。

凭我个人的利益,我完全可以使公司的生产放在其他国家, 比如说,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或者亚洲的越南, 泰国和印度等。

我之所以要把它放在中国,是因为到中国生产种子对中国的农民有实际好处。记得几年前,我在家中接待一位中国某高校的院长级人物的时候,我们详细地讨论和计算了农民为我们生产种子和农民自己种粮之间的经济利益。这位书记说, 我提供的生产价格是当地农民种粮收入的40倍。我不能确证这位书记的话是不是精确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凡是为外国种子公司生产种子的农民,生活条件都有明显的提高。

说了这些,我只想说一句话,我做这些, 不能算是贡献,也不是爱国的表现,只能算作感恩,是对国家培养的回报, 是对祖国人民养育的感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748859.html

上一篇:科学新闻5: 火星车发现了有利于生命的古湖泊证据
下一篇:草中笋的人生哲学(3)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4 陈楷翰 骆小红 王春艳 jimiy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