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ever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ldever1 爱着,快乐着!

博文

蒙田《论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一) 精选

已有 8821 次阅读 2012-7-14 09:43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 读后感, 孩子, 莎士比亚, 弗兰西斯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其散文对弗兰西斯、培根、莎士比亚等影响颇大。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论孩子的教育>是其中一篇。

“教育孩子是人类的学问中最重大和最棘手的难点。”蒙田在开始谈论对孩子的教育之前,先抛出这么一个观点。的确如此,在蒙田之后人类走过将近500年的历程,人们的物质生活大踏步的往前走,不仅可以在月球上行走,火星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但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似乎并没有进步多少,我们不知道今天的教育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甚至不知道今天的教育比蒙田所处的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依旧在摸索中前行。

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成长的足迹,当然更多的应该是他对教育的所感、所思与所悟。他对于教育孩子一些观点,很值得今天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者借鉴。

1.教育的目的

对于高品质的孩子,他们学习知识不是基于谋利的考虑(因为这样的学习目的太低贱了,不配得到缪斯女神的眷顾,况且能否实现谋利还得取决于别人),也不完全是表面的装饰,而是为了他实际的用途(不管平常时候还是特定场合),为了充实和丰富内在的自我,把自己培养成有才干的人,而不仅仅是学者或博士。”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学习知识或者说学什么知识更多的考虑是这个知识将会给我带来什么财富或者什么权利。学习的功利性远远大于学习的实用性、愉悦性。所以看到大学里有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当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不能怪家长或学生,因为有的家长或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学习除了功力之外还有别的用途。从这点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有相当多的人的教育思想并没有超越500年前的蒙田。功成名就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学习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受物质条件的影响也很大,蒙田的学习不是为了谋生或谋利,而是为了丰富和充实内在的自我。但在当今许多家庭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即以谋生或谋利为目的。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推而广之,我想说“住行悦而知学为趣”,这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如杜威般(杜威:学校与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是更高一级的教育目的。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一个人学习的目的越高尚,其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袁隆平搞水稻杂交并没有考虑这样做能挣多少钱,而是想能多养活多少人。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哪个国家的人,苏格拉底没有回答他是雅典人,却说他是世界人,他把整个世界当作自己的国家对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终将被岁月的尘埃湮没,只有那些为世界而努力的人,才能被世界所铭记。

2.关于理解力

理解力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佳途径。

学习的好处是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前人经过几千年、几万年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使我们变得有智慧,有才干。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取决于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学生可以把所学的东西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改造它,使之进一步完善;有的孩子只知其表,不知其理,条件一发生变化,就不知该如何应用了;更有甚者,知识的表层也不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已经跑到别处去游荡了。如此一点一点的教学过程积累,就会产生不同的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别就形成了。有的孩子喜欢动脑子,喜欢思考,喜欢探究,能够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疆拓土,引领社会进步;有的孩子只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无所发现,甚至在学习上一无所获。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解力。

理解力能改善一切,指挥一切,作用于一切,支配一切和统治一切,其他的官能全部非聋即瞎,没有灵魂。由于我们不给理解力自己和特权,不让它自由地发挥,它就变得畏畏缩缩,奴性十足。”真正理解和认识的东西,人们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的,不必去管作者是谁,也不必管它出自哪本书。书呆子式的学习是 可怜的,无用的学习;也许可以用来装装门面,却无法以此为基础建造高楼。

3.关于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学生能否理解仰仗于教师的教法。

“要在为孩子物色教师方面下功夫。孩子的教师除了博学之外,更应该有聪慧的头脑,两者确实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他的行为举止和判断力比他的知识更重要,他应该运用新的方法来教孩子。”对于初学的学生,教师对学生所要掌握的东西,要严格审视,对他们的读物进行细致的筛选。

“教师应该依照教学对象的素质行事,让学生的才智经受考验,要允许学生自己去感受、识别和选择,有时为他们引路,有时让他们自己摸索前行。教师不应该只是自己在想,自己在说,他们应该倾听学生说话。苏格拉底以及后来的阿凯西劳斯都是先听学生说,然后他们才说。”“作为品质高尚,受过训练的教师应该知道如何屈尊俯就于学生稚嫩的步子,耐心指导他们。”

现在教学中的问题是老师讲解的多,学生感受的少。老师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另外一个问题,所有一个班的学生无论自己的程度如何,都接受同一个老师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老师的教学依赖于成绩较低学生的知识水平,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有些资源浪费。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避免这些问题的做法有多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试验来感悟知识,一个同学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另一个已经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来解决,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了,老师再引导学生试探性地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不同的见解,把各种看法摆在学生面前,学生能从中做出选择的就让他选择,无法做出选择时,他会提出问题。通过思考接收到的思想就变为他自己的思想了,跟着别人亦步亦趋等于无所追随,无所发现,甚至在学习上一无所获。

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检测来进行。老师不仅要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词语的语法结构,而且还要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词语的实际意义。要评估学生的收益情况,不是依据他们记住了多少,而是看他们是否认识了人生。

现在的学校,考试已经变成标准化的东西,答案是唯一的、确定的,因此可以用计算机来判卷。这种检验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仅不能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反而压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吃进什么就吐出什么。学生的心思受制于别人的知识和观念,受他人权威的奴役和摆布,不会对学问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顺从于这种束缚,就无法自在地按自己的步伐行走,我们的活力和自由也会消失殆尽。

学生所受的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教师、教法、学习都应该以此为中心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变得更加优秀,更有智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9881-591985.html


下一篇:蒙田《论孩子的教育》读后感(二)
收藏 IP: 123.116.37.*| 热度|

16 刘洋 闫晶 许有瑞 陆俊茜 李土荣 朱嘉宝 窦苏广 陈国文 谢方立 孙德荣 张玉秀 李伟钢 谢飞博 anran123 ctex luyouw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