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po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neypond

博文

钓鱼岛:保持现状,理性引导,静待时机,一举收复

已有 3018 次阅读 2012-9-5 10: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钓鱼岛, 保持现状, 理性引导, 静待时机, 一举收复

钓鱼岛:保持现状,理性引导,静待时机,一举收复

彭泉

钓鱼岛问题,已经成为中日之间无法下咽的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如果处理不好,极易成为爆发战争的导火索。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天理法理俱在,毋庸置疑;日本也这么认为,尽管是无理争三分。日本长期霸据钓鱼岛,已形成事实控制。按日本人的一贯言行,让其拱手交出岛屿,绝无可能;曾经积弱积贫的中国,如今日益强大,也绝无可能拱手把祖先留下的领土让与他国,更不会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岛送人,即使他想未来千万年背负汉奸卖国贼的骂名,中国人民也不会答应。

于是,钓鱼岛成为一个死结。按中日两国的实力,解决之道只有一个:诉诸武力。

中国人不想轻易开战,但也从不惧怕战争。这是中国人心底流淌的真言。但是,钓鱼岛问题,诉诸武力,是个结果,应是将来时,而非现在时。

作为真正的中国人,没有谁不想立即拿回钓鱼岛,上慰苍天祖宗,下抚大地国民。

只是眼下,动武时机仍未成熟,尽管已经不远了。原因有三:

一是日本已经霸据钓鱼岛数十载,不是中国不想拿回,而是一直没有机会和能力。我们已经忍了这么久,不能在即将有能力拿回的最后时刻,而放弃最后一小段时间的隐忍,造成功亏一篑。

二是世界局势日益动荡。金融危机带来的政治动荡及潜在动荡,各国国内矛盾日益深化,尤其是大国强国,正在设法转嫁国内矛盾。日美的明枪,多国的暗箭,正在寻求目标,更有若干隔岸观火掩嘴而笑者。中国,不应成为新的火药桶第一波爆炸波的受害者。

三是我国的政治与军事准备还未充分。除非他国先发第一枪,我们不能仓促上阵。我们的民心,已无二话可说。只是目前,国内形然复杂,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各类矛盾日益激化,政治上面临中央换届,军事上依然处于相对劣势。但只要中国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军事力量日强,我们需要的,只是三五年等待而已。如无意外,未来十年之内,钓鱼岛问题必能解决。

四是钓鱼岛一旦开展,当前局势下,无论结局如何,中国都处于不利状态。如果战败,局势将急转直下,一日千里,国内必乱,中国败不起;即使战胜,夺回岛屿,则中日之间,表面形式逆转,中国变攻为守,但实际上却是化优势为劣势,因为钓鱼岛易攻难守,一旦五星红旗插上钓鱼岛,日美及一直蠢蠢欲动的各国发动势力,必以此为借口,反攻(广义上)中国,中国将处于被动守势地位,成为众矢之的。夺回岛屿比守住岛屿,容易得多。

上述苦衷,不知诸君是否心如明镜。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却被他国霸占,是可忍孰不可忍;中国想拿回自己的领土,美国等却在一旁指手划脚拉偏架甚至想上来踹一脚,也是奇耻大辱。这也是秃头上的虱子,谁人不清?

当下,钓鱼岛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十六字诀:保持现状,理性引导,静待时机,一举收复。

保持现状,是让日本暂时继续占据岛屿,保持显性守势,中国保持隐性攻势。日守我攻,主动权在我。

理性引导,是要国民保持理智,明晰大局,暂时不要用登岛保钓之类的举动激化矛盾,推动局势过早恶化。要明白不是政府软弱,更不是不作为。恰恰相反,政府和军队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日本已经为保钓准备了若干年,而我们的准备还不够充分。需要等待的,是我们,而不是日本。最不想开火的,是日本,而不是中国。保钓的本意,是激发国人爱国热情,促使政府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口头抗议上。爱国热情,永远值得肯定。然兵者,国之大事,不可轻举,举则必胜,且应长胜。

静待时机,是让大家再多等三五年。三五年而已!我们已经等了一个甲子有余,还差最后的关键几年吗?如果不能等,如果国内局势巨变,如果形势失控,我们失去的,将绝不是一个钓鱼岛那么简单!

一举收复,算不上方针,只是个结果。收复了,还要做到长期固守,这需要中国的国力和军力进一步强大。

总之,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份理智,一份耐心,一份不需要太久的等待。我敢肯定,看到我文字的人,都一定有机会看到钓鱼岛回到祖国怀抱,其中的很多人,也一定有机会亲自地踏上钓鱼岛,放风筝!

写于公元二〇一二年九一八国耻日前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2087-609388.html

上一篇:双轨制:985、211高校、普通高校与私立高校
下一篇:异地高考:又见双轨制
收藏 IP: 60.213.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