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卵巢癌,路在何方?

已有 5830 次阅读 2010-5-7 09:08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健康, 女性, 化疗, 卵巢癌, 癌组织

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大多数已属于晚期,且易于转移复发。大多数求治于中医药的患者已经经历了手术及反复化疗,部分患者化疗疗效不佳,对治疗信心不足;另外,反复化疗给患者带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身体不适,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沮丧的心理;化疗价格昂贵,对患者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压力;化疗引起脱发,这对女患者的爱美心理是一个沉重打击。
卵巢癌有缠绵难愈的特征,因此,其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患者常会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恐惧,焦虑,自我谴责,自我贬低等,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影响治疗效果。此外,卵巢癌患者常须接受较长期的、持续性的化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且指标容易反复起伏、波动,因此,情绪和心境常很不稳定。如何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并优化其之个性,稳定其之情绪,常是一大难题,须费心去关注,努力去纠治。
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卵巢癌患者发病前的个性特征,类似于乳腺癌却并不那么典型。然而,一旦确诊经历了治疗以后,卵巢癌患者临床却常常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心理特点:焦虑、困惑与无奈,不知“路在何方?”常是其症结所在。部分患者并因此滋生严重的抑郁。
卵巢癌,特别是浆液性、黏液性卵巢癌,在以往临床治疗中,主要依赖于手术后的化疗。但本类癌细胞组织“生性”比较缠绵、黏腻。化疗对它来说就像是拍皮球,掌击海绵——打下去,球低了,海绵缩了;一松手,球即反弹,海绵复原。临床上许多卵巢癌患者就处在这种境地:化疗已做了十几次、二十次了,每做一次Ca-125指标(一种较能反映卵巢癌细胞活性的指标)下去一些,甚至可达正常;但一停药,不久便缓慢或快速反弹。初起患者身体还有本钱,化疗几次尚属无妨,但经历不断化疗打击后,体质急剧恶化,白细胞、肝功能等也越来越差。许多患者因此而眼前一片漆黑、迷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样?“路在何方?”陷入了极度焦虑、困惑与无奈状态,抑郁亦油然而生。这些,又反过来恶化了患者的心身状态,使得化疗效果日差,下一步治疗难以为继!
对策——综合干预,摸着石子过河   对于卵巢癌患者临床常见的这类心理偏差,必须积极加以干预、纠治。此时,通常的说服、疏导、支持,常无济于事,因为患者陷入了现实的泥潭之中——不挣扎慢慢陷下去;无益的挣扎,陷得更快。受《灵枢•师传》之启发,我们遵循:“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开之以其所苦,导之以其所便”的原则,从综合的角度加以心身干预。首先,告诉她陷入困境的原因:一是分析这种癌组织的本身特点——缠绵、黏腻,生物活性不很活跃,却很顽强;二是指出原先的失误(告之以其败)——原本只依赖于化疗打击一种途径,等于沼泽地里的拼命挣扎,耗尽体力后仍是绝路一条。接着,帮助分析她的出路何在(语之以其善)?我们的经验是:换一种应对模式,不一定要死盯着Ca-125指标不放,先以中医药调治为主,改善全身体能,有效减停癌组织生长速度;必要时补用几次化疗——化疗仅类似与高速公路车速太快,踩踩点刹车而已,而不是一脚踩到底。因为卵巢癌组织学有缠绵、顽固的特点,故大中医、小化疗(即对上述治疗思路物概括)是最佳应对模式,摸着石子过河。再次,采取疏导、支持、保证等心理疗法和中西医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改善诸如潮红、盗汗、失眠、乏力、白细胞低下,肝功能损伤等不适或障碍。这些就是“开之以其所便,守之以其所苦”。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此纠治,还真的“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很少有患者不接受的。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可由此而在迷惘中找到出路,走出困境,很多人借此思路而控制了卵巢癌这一顽疾。
有持久的心理准备   对于卵巢癌患者来说,治疗过程常是漫长而较曲折的。心理呵护与指导干预也同样是持久而不断进行的。临床上必须针对患者新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及时加以纠治。好在解决了上述的令其困惑的“路在何方”问题之后,短暂出现的各种心理起伏波动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由于卵巢癌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即便有效控制了,稳定了多年,也必须加强心理和行为教育。要让患者知晓:控制了本病实属不易,但诱使复发却易如反掌。过度疲劳、重大心理及情绪应激,情感挫折,以及饮食中的过量高脂、高蛋白饮食,特别是某些富含雌激素的传统营养品、补品的摄入,都可以是诱起复发的原因,必须慎之又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320883.html

上一篇:何裕民教授与癌症患者张翼对话抗癌人生!
下一篇:鼻咽癌:防范两个极端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