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不再做“草莓族”!

已有 3857 次阅读 2016-1-13 09:31 |个人分类:科学书摘|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大学生, 科学出版社, 赵小云, 草莓族


在我国大学校园里曾流传着这样一段话,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多数大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状况:大一在玩中度过,是和老同学、老乡、现在的同学、寝室朋友等尽情享受高考后的休养时间;大二在关注情感问题中度过;大三在恋爱和彷徨中度过;大四在就业压力中度过。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大学四年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四年的“准备期”中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在面对考研和就业时不知所措、焦虑、迷茫和痛苦的原因之一。实际上,综观国内近年有关大学生生涯发展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状况确实不尽如人意,是大学生群体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当代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现状


现如今,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使得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也比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刻都更需要应付常常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转变。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这种快速变化也必然会给当今人们的生涯发展和生涯心理带来诸多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传统心理学关于人生命阶段的划分形成冲击。我们知道,在心理学上,我们一般将人的生命历程划分为:童年期、青少年、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现在有学者认为,人的生命中至少有六个阶段:童年期、青少年期、奥德赛期(odyssey)、成年期、积极的退休期、老年期。所谓“奥德赛期”通常是指在青少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的尝试、选择、徘徊、游荡;进入高校,或者离开校园;与朋友同居或赖在父母家里;恋爱或者失恋;尝试一份工作或者换另一份工作……其典型特征就是流动、徘徊与漂泊。研究者认为,奥德赛期的出现多是因时代变迁造成的,如他们所面临的工作环境是流动的,高学历不再确保找到工作,职业生涯不再清晰稳定、循序渐进,也不再有权威可靠的生涯规划指导,相反,人生规划的菜单上有大量的选择,很多机会过去闻所未闻。


罗锡莉与张进辅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出现职业定向不稳定对职业期望普遍偏高择业观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受物质利益影响严重怕吃苦社会责任感淡薄自我评价不准确对职业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择业技巧、临场心理调解能力欠缺等情况。吴薇针对上海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着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自我认识能力偏弱、社会环境认识有限,参与生涯辅导被动等问题。另外,还有众多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表现一般。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涯发展现状的不理想也为社会所认同,批评当代大学生的声音也屡见于诸多媒体和报刊上。在台湾社会,人们将当代大学生冠以“草莓族”的称呼,借此来讽刺大学生生长在良好的温室环境,外观漂亮,但不耐磨和碰撞,面对压力容易受伤和放弃;在中国大陆则是“啃老族”现象的蔓延,成为扶不起的“阿斗”。可见,提升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有效地发展已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大学生的生涯辅导提供理论指导的必要性


从当下我国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现实来看,“啃老族”、“草莓族”现象的蔓延表明很多个体即使步入了成年阶段(生理成熟阶段),其生涯适应力并没有发展到相应的水平,这一状况与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相应的缺失有关。


大学生生涯的顺利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特别是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众所周知,高校生涯辅导的有效开展必须以深入了解大学生生涯心理的发展特点为前提,但目前我国在大学生生涯心理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传统职业指导理论视角下的相关专题研究,如人境适配理论下的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价值观等的研究以及Super生涯发展理论下的职业成熟度和职业决策等方面的研究,而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职业生涯辅导发展的需求。现代的生涯辅导强调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强调不仅职业世界是可变的,个体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也可能发生变化。若高校的生涯辅导还停留在只强调生涯的确定性、稳定性、有序性,而忽略生涯的不确定、动荡、无序,这种方式在阐释静态、线性的社会状况中尚可,但是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中,面对不按固定逻辑和既定路线发展的现代世界显然已力不从心。当学生一旦面临某一生涯目标无法达成的情况,就容易陷入对自我的否定并对生涯规划本身的意义产生质疑。因此,当下高校的生涯辅导并不是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个现存的职业或者为一个假设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以促使他们在充满变化和困难的生涯道路上更有效地发展。


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


人格特质


关于人格特质在个体生涯发展中的作用,职业心理学领域研究最多的就是“大五人格” (Big Five Personality)。Tokar,Fischer与Linda曾整理过去1993到1997年关于人格特质和生涯发展的关系的文献发现,与个体生涯发展皆具有相关的人格特质为严谨性、外向性和神经质,而开放性和亲和性则在部分研究中有相关,部分研究中无显著相关。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继续对生涯发展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做更深入的探讨,但结论依然有所差异。关于人格特质对个体生涯发展的影响机制今后还有待做更深入地探讨。


此外,生涯决策风格(career decision-making style)是制约个体生涯发展的另一重要的个性变量。所谓生涯决策风格是指个体在应对需要作出决策的情景时经常采用的反应方式或反应倾向与态度,它往往牵涉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一般而言,不同的决策风格有其不同的特色、决策效果及其影响。相关实证研究表明,个体所采取的生涯决策风格会影响其生涯决定,非适应型决策风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有负面影响不过,在具体的生涯决策风格类型上,哪些是适应型,哪些是非适应型,研究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父母的影响


国外众多研究都曾发现,许多青少年声称在其日常生活中经常与自己父母谈论生涯问题,并认为父母是他们在学校——工作转换期间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意味着父母在他们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父母影响青少年生涯发展的考察主要都集中在亲子关系上例如,依恋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以及家庭功能的失调等方面,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安全型依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积极生涯探索行为、较高的生涯自我效能以及职业认同的更快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家庭冲突以及家庭功能失调,则不利于青少年的生涯自我效能和职业认同的发展。


教师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教师的角色以及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生涯发展亦具有重要的影响。Helwig的一项10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当研究者要求被试回顾与其生涯发展有关的中学经历时,这些被试都指出,中学教师对他们的生涯发展有影响;在随后其另一项15年的纵向研究中也证实了教师能够在中学生的生涯指导和生涯准备上发挥重要作用。FoundGuillen的研究则发现,学校咨询师的角色功能与生涯咨询的介入对于学生在生涯发展与决定上有促进作用。另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支持与青少年的学校投入、生涯适应力以及生涯期待有正相关。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社会系统中,仅家庭支持能够直接预测青少年的生涯决定水平,而教师和同伴支持则与生涯决定程度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学校的生涯服务


学校的生涯服务(career services)主要指青少年所在学校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兴趣测验,是否开设了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是否设置了生涯指导中心等。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学校生涯服务成效之受益评估越高,则其生涯决定程度也越高,即越倾向于生涯已定状态,且所具备的生涯应对策略也较佳。另外,也有众多研究表明,学校生涯课程的开设也有助于青少年的生涯发展。


学业成就


研究者们一般认为,学业表现也是预测个体生涯发展的一项重要预测变量。如国外研究者Rojewski曾以乡村地区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发现学业不佳学生的生涯成熟均低于一般的学生。Luzzo的研究则发现,学业表现是大学生生涯成熟的显著预测变量,学业表现较佳者之生涯成熟度也较好。在台湾,亦有不少学者证实了,生涯成熟度与学业表现之间有相关存在。另外,萧智真的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生涯发展状况为正相关,表现为学习动机越强烈,其生涯发展的探索和定向状况越明确。关永馨与齐隆鲲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情形越好者在生涯发展信念、生涯计划、生涯决策及自我了解等向度上表现也越好。但国外也有研究者发现,高中生的生涯成熟与学业成绩表现不存在显著相关,对此结论,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当前高中生的生活较为多元化。例如,打工经验的历练及信息的接受较为方便,对生涯阻碍的知觉也较为敏锐等。因此有些因素对生涯成熟度的影响力可能大于学业成绩变量,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他们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大学阶段是多数大学生进入职场和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准备期。如果个体能够把握好这个时期,获得较好的准备,将有助于他/她缩短奥德赛期,顺利度过成人初显期




本文由李文超摘编自赵小云《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一书,内容略有删减改动。




ISBN  978-7-03-045609-0


《当代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现状,研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与生涯阻碍知觉量表,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与生涯阻碍知觉的发展特点,初步建构了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生涯适应力水平的大学生在生涯相关事件上的认知加工特点,并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提出建议。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作者、书名、封面可购买本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950049.html

上一篇:中国处在化学及材料科学的前沿
下一篇: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人类?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4 徐令予 苏德辰 李颖业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