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事的私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曹聪 曹聪的博客

博文

何时能出现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精选

已有 5591 次阅读 2008-12-13 12:06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饶毅的博文“下一个鲁永健、梅棣文?”,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分享他朋友的孩子们在美国著名的中学生科学竞赛中脱颖而出,“预计”或者是“祝愿”他们能步前辈钱永健、朱棣文的后尘更上一层楼。
 
 
依笔者之见,他其实是在暗示,中国目前尚不具备孕育诺贝尔奖级成果的环境,并希望能身体力行创造出这样一种环境。
 
虽然美国科学界每天都在谈论竞争力在下降,美国仍然是培养各类精英人才的天堂,涌现出像钱永健那样的与中国没有太大关系的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出现“鲁永健”、“梅棣文”几乎是毫无悬念的事。同时,美国也仍然象吸铁石那样对全世界的人才充满吸引力,出现下一个来自中国的“杨振宁”、“李政道”也完全是情理之中。
 
尽管诺贝尔奖评委预测,中国科学家们正在一步步走近这一奖项并很有可能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获得这一殊荣,这充其量是一种鼓励,中国科学家完全没有资本因此而“意淫”。
 
其实,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在个别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并不代表该国家科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印度和前捷克斯洛伐克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同样,即使中国本土科学家现在就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作出一流科学成就、涌现一流科学家的环境。
 
取得诺贝尔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除了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给科学家一个自由的空间,因为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创新是不能用政治干涉、行政命令和规划来实现的。同时,中国应为人才提供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令人遗憾的是,现行的科技体制,根本无法让杰出人才、尤其是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中国本土科学人才捉襟见肘,离诺贝尔奖渐行渐远。
 
饶毅等一流科学家在他们科学生涯的巅峰期海归,其实是希望着手创造人才辈出的环境的问题。希望他们的努力不至落空,中国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本土“钱永健”、“朱棣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50954.html

上一篇:“留学生”不能成为什么都可以装的“筐”
下一篇:访谈过的院士又走了一位
收藏 IP: .*| 热度|

4 武夷山 施焕中 侯振宇 uneyecat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