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军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junsun 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博文

珞珈山下的相聚——第六届“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学术研讨会侧记

已有 5037 次阅读 2017-10-19 23:40 |个人分类:学术活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数学, 几何, 会议

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山水一程,三生有幸。2017年10月12日到16日,第六届“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学术研讨会在美丽的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200名从事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研究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交流、学习子流形几何与拓扑的最新研究进展。


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是微分几何中重要而活跃的数学分支。从2012年起,“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学术研讨会相继在福建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举办了五届。会议的目的是:促进中国子流形几何与拓扑的发展,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研讨该领域的前沿问题。

学术之路,艰辛难行,需要同道的相互交流、激励。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远比文章、电邮充满人情味,更能激起创造的激情和思维的火花。这次会议由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武汉大学数学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协办,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会议的组织者之一陈化教授在开幕词中说:像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这样专业的学术会议能达到200人的规模是非常不简单的,而且这个系列会议能连续成功举办六届时非常了不起的事,几何学界的这种团结共进的氛围让他印象深刻。

在会议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下,在由忻元龙、彭家贵、李安民、王长平、张伟平、唐梓洲、李海中教授组成的强大学术天团(学术委员会)的精心选择下,包括田刚教授在内的18位专家给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了他们在几何与拓扑相关前沿问题研究中的最新进展。陈群、李光汉等几位组织委员会的老师做了大量周到细致的工作。在他们的精心组织下,这次会议无疑为从事相关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做学术研究的人常形象地把自己摆脱懵懂、获得学术真知的过程称为开天眼。对于我来说,有幸参加这样的会议,就是不断开天眼的过程。

学术之路,容易陷入孤独彷徨,需要我们用学术大师、学术大家的精神和光辉照亮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每次开会,就是我等后辈见到那些耳熟能详、仰慕已久前辈、专家的难得机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是给忻元龙、彭家贵两位教授祝贺75寿辰。人生七十古来稀。中国旧时的民俗中,给老人做寿,是要摆筵席、设鼓乐、搭台唱寿戏的,晚辈还要给寿者行大礼。这次会议上,成庆明等作报告的几位专家学者回顾了忻元龙、彭家贵教授对自己的教诲和帮助。而与会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大都尊称两位教授为忻先生、彭先生。我想,这就是我们发自内心表达对他们敬意的一种方式。这一声先生中包含了太多的深意和敬意。

忻先生、彭先生既是智者、年长者,又是为师者。首先,两位先生是智者:他们在微分几何领域获得了业界公认的重要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论文是从事子流形几何与拓扑研究的必读论文。就我个人的有限所知,近几年来,忻先生和他学生在self-shrinker等研究方面获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一位会议报告者在介绍自己论文有关的前人工作时,就提到彭家贵先生二十年前在子流形方面获得一个经典结果,足见该结果影响的深远。其次,两位先生是这次会议参加者中的年长者:他们已经过了古稀的年纪,却还活跃在学术一线,参加这样的学术活动。这为我们这样的后辈树立了榜样。在我看来,也许学术研究已经融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另外,两位先生是为师者:他们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淡泊名利、孜孜以求、提携后辈,用一生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意。他们的弟子、弟子的弟子都已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数学界的领军人物和中间力量。俱怀逸兴壮思飞,忻先生、彭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研前辈的品行和学术风范无疑是激励我等后辈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宝贵财富。

古语中有句意味深长的祝寿词叫“古稀重新,欢乐远长”。意思是祝老寿星在人生到达70岁(这个“古来稀”的时期)时,能获得一种重新的生活,就好像刚出生时的那段生活,开心欢乐,直到永远。作为一名后辈,也借这篇小文祝两位先生寿诞快乐,福寿安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益寿延年,春辉永绽;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在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背景下,创新和教育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创新驱动已确立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支撑。数学等基础研究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靠什么支撑?——从科学、技术、工程的概念说起》中曾细致分析数学等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支撑作用。他指出:基础性科学研究开始时往往凭好奇心和兴趣驱使,并不一定马上以实用为目的,但是很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往往成为之后一些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基础性研究工作往往发挥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之功效;基础研究对锻炼、培养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至关重要,基础研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他认为:我国这样一个泱泱文明古国,如果缺乏像纯理论物理、天文、数学等较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缺乏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土壤,是很难想象的。

几何与拓扑是基础数学的前沿、活跃分支,涌现了陈省身、苏步青、吴文俊等众多数学大师。几何与拓扑研究对数学其他分支以及力学、物理学、工程学等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新历史时期,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几何与拓扑学必将为中国数学的繁荣做出进一步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相聚总是美好而又短暂的,相信各位几何与拓扑学同仁在分别之后必将元气满满的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待到来年再相聚时,大家细数一年的苦乐与收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258-1081631.html

上一篇:大师与数学强国梦——纪念吴文俊先生
下一篇:西子湖畔的相聚——第七届“子流形的几何与拓扑”学术研讨会侧记
收藏 IP: 58.212.1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