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军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junsun 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博文

清华园随想——纪念陈省身先生诞辰105周年 精选

已有 9794 次阅读 2016-10-31 17:53 |个人分类:学术活动|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数学, 陈省身, 微分几何


2016年10月28,是著名数学大师、现代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举办了“第五届子流形的几何和拓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专家和同行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一个主题是纪念陈省身先生105周年诞辰。

早年,陈省身先生在清华园读书,成为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名数学研究生。而后,留学德国、法国,师从布拉施克、嘉当。1937年,他回到清华任教。抗战时,陈省身随校迁往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1943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发表了《闭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公式的一个简单内蕴证明》、《Hermitian流形的示性类》两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1948年,南京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任代理所长,主持数学所的工作。之后,他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创立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担任美国数学会副主席。1985年,陈省身创立南开数学研究所。2000年,他与夫人郑士宁回到母校南开大学定居……

清华是这段传奇的起点!

前日的一场雨驱散了多日的雾霾,北京的天空变得那么蓝。秋末冬初的清华校园到处是美景。会议间隙,忙里偷闲,漫步清华校园,荷塘、大礼堂、同方馆、功能工字厅、二校门、银杏树,一路走来,三三两拍照留影的人群:有拍婚纱照的,有同学聚会返校的,有教师进修拍合照的。他们都是在找寻往日或者留下今日的记忆。多年前,陈省身先生也曾在清华校园求学、教书育人。我们能否找到他留下的印迹?

会议上,很多老前辈都在回忆陈先生给自己带来的提携、关怀和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能够遇到一两位能像明灯一样的恩师,无疑是一种福分。

中国几何乃至数学的发展都承蒙陈先生的恩泽,才有了今天的枝繁叶茂:1972年,陈省身先生回到新中国,收到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接见。1980年,陈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微分几何,听课的人员大都成为中国数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权威。1985年后,陈省身先生依托南开数学研究所组织大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晚年,他还推动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的展开。陈先生一生培养了许多著名的华人数学家。

作为一名不知名的小字辈,无缘与大师有太多直接的交集。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我有幸聆听过陈先生的报告。还有一次是在清华大学。两次都曾近距离从陈省身身边飘过(是路过,实在是没勇气没话找话或者求合影)!2004年12月,去天津大学找工作,回到北京的第二天看到消息说陈先生在前一天去世了。会上有同行说没能见过陈先生。看来,自己已经算是运气了。高山仰止,是不是有些人就是可以放在心中用来激励自己的,能有这样的交集已经是福分?

张奠宙教授写的《陈省身传》一直放在书桌上方的书架上。讲课时,自己也常常翻出陈先生的求学、报国的故事来激励和影响学生。在自己编写的微分几何教材中,我也编写了一篇陈省身先生的身平和学术贡献的附录。

多年前,陈省身先生提出过中国数学发展的“陈省身猜想”:中国将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如今,中国早已是世界公认的数学大国。我们何时能实现他在生前提出的希望:“希望中国能够再进一步,成为数学强国”?

想起几年前刘克峰教授写的一篇纪念陈省身先生文章的标题《我们都属于“陈类”》。我们这些从事微分几何和相关问题研究的数学工作者都是陈先生的徒子徒孙,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他给我们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中国几何学、数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会上,会议的组织者李海中教授建议我们在清华园走走,看看陈省身先生读书求学的地方。今天,我照着做了。

四十而不惑,愿今日的心情和感怀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

2016年10月28日写于清华大学,10月31日改于南京

后记:该文发表后,有幸被选入科学网首页。这也许是对陈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我们几何工作者的一种鼓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4258-1011979.html

上一篇:车洪才教授花36年编纂250万字词典:国家忘了,我自己没有忘
下一篇:大师与数学强国梦——纪念吴文俊先生
收藏 IP: 117.88.193.*| 热度|

24 李天成 刘全慧 刘立 姚伟 史晓雷 陶勇 姬扬 韦玉程 陈志飞 黄永义 杨正瓴 余昕 苏德辰 康建 李泳 强涛 胡升华 曹建军 刘炜 shijt xiyouxiyou shenlu LongLeeLu xls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