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八月科研随想 精选

已有 5406 次阅读 2010-9-1 23:13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论文, 总结, 课题

八月属于暑假的后半段,七月是前半段,忙一些杂事,不务正业,感觉空荡荡的,似乎不应该这么生活,慢慢将心态调整过来,八月必须干正事了。

先修订和撰写了几个课题报告,有些报告是往年申请一直没有下文的,自认为不错,将其改改准备继续申报。还有一些新的点子,也慢慢将其整理出来。在这期间总结了一下,最近5年大概写了40几个不同内容的课题报告,最后中奖的大概10个,而且没有大的课题,全部是小课题,小到什么程度?小到勉强只能支付论文版面费的程度。关于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博友们讨论太多了,下次单独写篇博客诉苦,呵呵。

课题申请无非是想做什么,属于将来时。论文是对过去知识的总结和创新,这两年研究科技评价为主,应该说深度和宽度上有一些发现。最近忽然对一些新的多属性评价方法的毛病感兴趣,准备陆陆续续进行整理归纳。另外对于标准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准备在这个方向再好好研究一下。8月改写2个课题报告,新写了1个课题报告,撰写了5篇论文,831日晚,将最后一篇论文修订完毕,算是对暑假的一个交代,长长舒了一口气。

正常情况下,我是不怎么看文献的,因为看文献会干扰我的思维。只有忽然有了一个新的点子,准备为写论文做准备时我才会系统去看文献。当然有时想着要做点创新的事情,但是一时又没有头绪时,我也会看一些文献,一般下载几十篇论文,花一两个小时很快浏览一下,坚决不细看,此时往往有很好的灵光闪过,然后再在这个方向下载论文细看。刚才对文件夹进行了简单统计,这几年粗看的论文、PPT、电子书等等大概5600多个。

看文献有个感触,许多论文标题很吸引人,基金也吸引人,但是内容确实一般。如果反过来,假如基金管理机构知道课题未来的成果是这样的话,也许当初基金就不会给他们了。

在论文面前其实大家是平等的,最近几年,给一些期刊审稿,有些期刊并非全盲,知道作者简介;还有一些虽然是双盲,但是仍然可以看到基金支撑。在对一些国家级基金、重大基金支持的论文审稿时,虽然不知道作者,但是感觉有些论文写得真粗糙,明显的错误也不少,这些重大项目的负责人一般也是教授博导啊!如果是研究生参与做的,至少也应该大致把一下关啊。但也有很多年轻研究生和年轻老师,论文写得真好,选题、结构、模型、语言组织、创新等方面简直无懈可击,至少在我的认知范围是如此,真的佩服他们。

现在“能力”二字被吵得厉害,比如执政能力、执行能力、科研能力等等,那么能力重要不重要呢?当然重要。我经常对学生讲的,你可以不吃苦,但你必须有吃苦的能力。那么有没有论文能力呢?我想应该是有的,但是论文能力和论文产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假设论文严格代表创新,我想,作为一个学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多做点创新,多写点论文,少强调自己的论文能力,比如曾经在XX权威期刊发表过论文,论文曾经获得过XX奖励等等。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勇于发现,勤于发现,会找到方向的。无非是自己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在某个领域作出革命性创新,总之尽力就可以了。

一个人也不可能是书呆子,总归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去处理,那就面对吧,处理吧。只不过在琐务处理好了以后,不要忘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有更多的产品、专利,更多的还是论文。一段时间不写论文,我会感到浑身不自在,有时自己也发现这样可能是一种病态。如果不让我做科研,保证我的物质生活,我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也许哪天想通了,不做科研能够很快乐,估计到那时候就不做科研了。

在我感兴趣的科技评价领域,有时自己都很庆幸,感觉上苍真的对自己很惠顾。某个很好的思路为什么科学计量学的专家没有发现?为什么情报学学者没有发现?为什么统计学学者没有发现?为什么数学学者没有发现?为什么系统工程学者没有发现?哪怕这个思路很小,但足以让我有点自信,甚至有点小小的得意,愿意把它写出来与同仁分享,如果说乐趣,这就是科研的乐趣吧。

当初大学毕业到一中专学校做教师,原本就准备做一普通人,小康生活应该没有问题,平平安安过一世。大学同学杨云告诉我一句不知谁的名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人也只能留下一个脚印。然后他又说,我们都是昆虫,都是蚂蚁,什么也别指望留下。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极深,所以我立志做昆虫一直到36岁。只是误入科研圈子以后才发现,原来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好的创意和大家分享,变成带有墨香的文字,而且成本似乎不要很大,也能养家糊口,这事太好了,尤其在感觉自己已经丧失商场能力以后。

我知道我不可能一直有这么好的感觉,那么在思维没有枯竭之前,在兴趣还没有转移之前,在精神还没有懒惰之前,就尽量多干点事情吧!至少在将来回忆过去的时候,还能有点拿出手的东东,这个东东不是领导给你的奖励,不是你申请了多少基金,不是学生对你的赞誉,甚至也不是你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同仁们内心深处的那把尺子,大家都心知肚明,不需要讲出来的。

                        2010.9.1 俞立平于江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358433.html

上一篇: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期刊影响因子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泰州市泰县顾高乡俞姓起源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赵星 孙学军 曾宇怀 李鑫 黄晓磊 迟菲 王启云 许培扬 罗汉江 syol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