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zhang

博文

现在的健康食品多是过去穷人吃的

已有 4324 次阅读 2011-5-7 21:34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健康食品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仅人如此,食品也同样。过去穷人吃的东西,现在多是健康食品。举几个例子:
1.红薯  
    红薯不好消化,也不耐饿,但因为产量高,还是要大量种植,穷人用于充饥。常见的吃法是煮红薯,一块红薯加几块咸菜,就是穷人的一顿饭了。还有在玉米面粥里放几块红薯也是常见的吃法,红薯吃了,粥也显得不那么稀了。为了把红薯吃下去,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把红薯切成片,晒干后磨成面。红薯面可以用来整窝头,烙饼,掺点榆树皮磨的面还可以做红薯面条,甚至包饺子。不论怎么做,红薯面做出来的东西都是黑色的(尽管红薯面是白色的),因此大家通常把它们都冠之于“黑”,例如黑面条、黑窝头等等。
   红薯不好吃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素太多。现在这就成了红薯的好处——高纤维素食品,对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非常有效。有人也把它作为减肥食品。
   红薯秧(包括红薯叶)一般是做猪饲料,即便穷人也吃的不多。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红薯叶中含有大量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清除人体中的自由基,改善免疫系统。已经有人用嫩红薯叶作成了罐头,是一种不错的保健食品。
2.荞麦
   正常年景时,在已经收获了一季蔬菜后的地里,种其它作物收获不了,就常常种上荞麦,这是因为荞麦的生长期很短。荞麦面最常见的吃法是做凉粉。
   如果遭遇了洪水,庄稼被淹,就没有了收成。水退后,人们就常常把淹过的庄稼清理后,种上荞麦。这个时候,荞麦就成了度灾的口粮。既然是口粮,就不能天天吃凉粉了,这时候就得和其它粮食掺和在一起吃了,多数是和玉米面一起蒸窝头。也可以加上榆树皮的面做面条。
   现在的研究证明,荞麦面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保健食品。现在可以接受的荞麦面食品有凉粉和面条,也有人把荞麦面和白面掺和起来蒸荞麦面馒头出售。
3.野菜
  过去,野菜是穷人专用的食品,有钱人要吃大米白面鸡鸭鱼肉。在华北,经常吃的野菜是苦菜和马齿苋。苦菜多在春天吃嫩芽,到了夏天苦菜长大后就嚼不动了。马齿苋则可在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吃。吃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用热水漂烫后拌凉菜。
  这些野菜和红薯叶类似,也含有大量抗氧化活性物质。
  现在有人种苦菜,作为一种蔬菜出售。也有人把马齿苋做成罐头出售。
4.豆类
  这里说的豆类是除大豆、绿豆外的杂豆。之所以把大豆除外,是因为豆腐等豆制品历来都是穷人和富人都喜欢的食品。这些杂豆种类很多,例如黑豆、芸豆、菜豆等等。这些豆类各自有其特殊的味道,而且不好消化,通常很少吃。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这些豆类的蛋白质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
5. 糙米
      稻谷经砻谷机脱去颖壳后即可得到糙米。糙米是指除了外壳之外都保留的全谷粒,即含有皮层、糊粉层和胚芽的米。为了能够尽量多的保留水稻的可吃部分,过去穷人舍不得把糙米结果成白米,只好吃糙米。由于质地紧密,煮起来也比较费时,吃起来口感粗糙。
     现代研究证明,糙米的营养价值比精白米高。与全麦相比,糙米的蛋白质含量虽然不多,但是蛋白质质量较好,主要是米精蛋白,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完全,人体容易消化吸收,但赖氨酸含量较少,含有较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短时间内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的热量。  
     大米中60%—70%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大量必需氨基酸都聚积在外层组织中,而我们平时吃的大米虽然洁白细腻,营养价值已经在加工过程中有所损失,再加上做饭时反复淘洗,外层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进一步流失,剩下的就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部分蛋白质,它的营养价值比糙米要低多了。不要小看糙米中所保留的这些外层组织,它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糙米中米糠和胚芽部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助人们消除沮丧烦躁的情绪,使人充满活力。此外,糙米中钾、镁、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有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贫血症。它还保留了大量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加速肠道蠕动,软化粪便,预防便秘和肠癌;膳食纤维还能与胆汁中胆固醇结合,促进胆固醇的排出,从而帮助高血脂症患者降低血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53-441680.html

上一篇:我们为批驳和个人自由与权利吵了一架
下一篇:踏青
收藏 IP: 202.98.13.*| 热度|

3 吕喆 曾庆平 孟凡成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