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益东老师提出了“一把剑主义”,用最好的研究成果来进行学术评级,也鼓励研究者十年磨一剑,努力做出最好的工作。这个观念本身实际上就是学术界本来评价学术的标准,也是当前国际上的主要标准。但是在中国,产生了明显的偏差,通过数文章数量和发表的杂志来进行评价,研究者忙于发表文章,那些立志十年磨一剑的基本上都销声匿迹了,这是中国学术自身能力有限的标志。
在陆续的思考中,我昨天提出了学术水平的七个标准,当然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的时候,具体的标准会略有调整,但是整体上应该是适用的。我把它称为“七层塔主义”。学术水平的评价的原则是(1)首先是定性的评价,先区分性质上不同的贡献。只有在同一个性质上的研究工作,才可以采取定量的评价。比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能就按照一篇文章来计算么?(2)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成果的影响会变化,所以性质上会发生变化。大量研究者的评价,会最终确定一个研究工作的水平究竟在什么层次上。(3)定性的区别不应该过多,分成七成正好,甚至可以先自己评价。发表文章之前甚至可以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初步评级,当然了那些民科一定会把自己定在诺贝尔奖之上了。(4)最后将会有专业机构定级。当然这个机构一定是民间机构,不应该与各方有利益关系。
同样是打造一把剑,有的人是绝世宝剑,有的人可能就是像剑的废铜烂铁。大量的灌水研究,是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耻辱。激励灌水研究的机制,也必然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一把剑主义”和“七层塔主义”可以从非常有效的方面,来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学术水准,不仅自己可以进行评价,甚至外行也可以进行初步评价,杜绝灌水式的研究模式,才能推动科学的发展。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工作的水平定级也会发生变化。
学术评价,首先一定是定性的,分层的,然后如果一些人觉得有必要,在同一水平下再进一步定量,才有意义。所以依照这两个原则,来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才是基本合理的。首先是找到个人最好的工作(一把剑),然后根据研究层次分到七个水平中去(七层塔),建立相应领域的水平榜,这样才会刺激研究者去做自己最好的研究。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当努力进入前三榜。诺贝尔奖之上的工作可遇不可求,所以也可称为天榜,当挂在七层塔的第七层。诺贝尔奖的工作也是极其稀有难见,可以称为地榜,当挂在七层塔的第六层。一流工作是各个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可以称为玄榜,当挂在七层塔的第五层。二流工作是各个领域内一时引领热点的关键突破,可以称为黄榜,当挂在七层塔的第四层。至于后三层的工作,可以用数文章数量和看发表杂志来评价,因为意义已经不是很大。
在科学领域,除了最重要的,剩下的有什么价值呢?
根据这样的原则,可以建各个研究领域的“天地玄黄四榜”,后三层没有必然出专门的榜单。等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先在物理领域先排四榜,这个还是比较容易的。前三榜可以把已经去世的科学家排入其中,因为需要做对比,第四榜只排在世的科学家。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6 2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