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氢气的临床研究进展6.3

已有 3823 次阅读 2014-3-24 14:03 |个人分类:氢气生物学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到目前为至,先后有7个疾病临床研究报道,分别是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血液透析、炎症/线粒体肌肉病、脑干缺血和放射治疗副作用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从世界卫生组织注册的信息中可以发现,也有一些没有发表论文的临床研究。通过阅读以下这些研究介绍,临床医学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这些临床研究参考资料为线索详细了解研究进展,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可初步了解氢气的临床研究总体情况。

氢气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主要在啮齿类动物模型获得的,目前为止,只有7个氢气治疗疾病的初步临床研究。这些临床研究只是初步的临床观察,都不足以作为临床治疗有效的定论。这些临床研究包括二型糖尿病、代谢综合症、血液透析、炎症、线粒体肌肉病、脑干梗死和肝癌放射治疗副作用。这里对这些研究进行概述,作者这里提示,一项氢气在巴金森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已经开展,并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该研究细节目前没有公开(其实日本也有关于老年认知障碍和糖尿病方面的大样本临床观察数据)。

一、糖尿病

2008年,Kajiyama等报道了30例二型糖尿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和6名糖耐量异常患者的临床研究。患者每天饮氢气饱和水或普通水连续8周,12-week washout period.,氢气水治疗8周后,他们用13种生物标志分析脂肪和糖代谢。所有的生物指标都显示出氢气的有利趋势,但只有部分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扩大样本也许有更多指标存在差异)。具有显著性改善的生物指标包括,负电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密度脂蛋白和尿液8异前列腺素。6名糖耐量异常患者中4例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恢复正常,由于样本数量少和观察周期短,该6名糖耐量异常患者没有进行统计学分析。该研究结果提示,人体临床治疗效果远低于动物研究的效应。

二、代谢综合症

Nakao等报道了氢气水治疗20例代谢综合症的临床初步观察。该研究使用的氢气水是通过金属镁和水反应制备(日本的商品化产品水素水棒),氢气的浓度可以达到0.55-0.65 mM70-80%饱和)。受试者连续8周(巧合?都是8周的观察周期)平均每天饮用氢气水1.5-2.0L。结果发现,受试者尿液中SOD升高39%,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一种脂质过氧化标志)下降4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8%,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下降13%。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无明显改变,γ-谷氨酰转移酶活性升高24%,仍在正常范围。尽管该研究不属于双盲对照,但生化指标的改善比其他临床研究结果更明显。参与该试验受试者饮水量很大,可能是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原因,另外也不能排除因饮水量很大对饮食的干扰作用(大量喝水能治疗糖尿病?)。

三、血液透析

Nakayama等开展了8个血液透析患者12个疗程的开标安慰剂对照交叉实验和21个血液透析患者78个疗程的开标实验。两项研究均发现,透析液中溶解氢气可以降低透析前后的收缩压,短期试验中发现,患者血浆中甲基胍(正常人血浆中甲基胍含量甚微,尿毒症时可高达正常值的80倍以上)显著下降。长期试验中发现,代表炎症反应程度的MCP-1MPO均显著下降。

四、肌肉病

Kinji等观察了一项14个肌肉病患者的开标试验,14名患者包括肌肉营养不良症(肌肉萎缩)、多肌炎/皮肌炎和线粒体肌肉病等,患者每天饮用氢气饱和水1升,连续12周,另外22名皮肌炎和线粒体肌肉病进行8周开标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分别连续8周饮0.5氢气饱和水或对照(脱气)水。开标试验结果发现,乳酸/丙酮酸比值、空腹血糖、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甘油三脂均显著降低,其中是反映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功能敏感的生物标志物乳酸/丙酮酸比值比对照组下降28%,代表炎症反应程度的MMP3下降27%。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发现,只有线粒体肌肉病患者血清乳酸水平显著改善,但线粒体肌肉病患者乳酸/丙酮酸比值和皮肌炎患者MMP3虽然仍有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缺乏显著性改变的原因可能是治疗剂量比较低和治疗周期比较短。

五、肝癌放射治疗副作用

Kang等对肝癌放射治疗患者开展了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接受放射治疗的恶性肝癌49名患者,连续6周每天饮1.5-2.0浓度为0.55-0.65 mM的氢气水,患者总过氧化氢水平升高、血清抗氧化能力下降和生活质量下降等均获得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氢气对患者食欲下降有非常显著的改善。尽管采用随机对照,由于使用试验材料为金属镁,氢气产生过程中存在气泡,因此无法实现双盲对照。

六、脑干梗死

衣达拉奉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中风治疗的抗氧化药物。Ono等开展了一项静脉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联合衣达拉奉治疗脑干梗死的临床研究,并和单独使用药物衣达拉奉进行对照,其中静脉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患者8名,使用衣达拉奉治疗患者26名。采用MRI对相对扩散加权成像、局部表观扩散系数和假性扩散成像和系数正常时间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发现,和单纯使用衣达拉奉相比,氢气联合使用衣达拉奉上述MRI检测指标均获得更好的改善。

七、红斑性皮肤疾病

最近日本学者报道静脉注射氢气饱和生理盐水进行试验性治疗4例伴随发烧和/或疼痛急性红斑性皮肤疾病患者。研究还对两名志愿者进行氢气经皮肤释放的检测,以确定氢气可以进入皮肤组织。4名患者每天通过静脉点滴30分钟氢气饱和盐水500毫升,除1名患者只治疗1天外,另3名患者都连续治疗3天以上。2名志愿者,1名通过静脉点滴,1名通过呼吸氢气,分别在摄取氢气前、中和后采集血液和皮肤释放气体进行氢气浓度检测,皮肤释放气体通过一个厚的垃圾塑料袋包裹在下肢进行采集。同时对各类生理和生化指标进行检测。研究结果发现,氢气治疗后,4名患者皮肤红斑相关临床表现显著改善,注射氢气溶液对生理生化指标无任何不良影响。志愿者呼吸氢气后血液中特别是静脉中氢气浓度快速增加,然后缓慢下降,皮肤释放氢气的下降速度更为缓慢。研究结果表明,注射氢气饱和溶液治疗急性红斑皮肤病安全有效。志愿者的研究说明氢气可以通过皮肤释放。

病例1、男性48岁既往身体健康,5日前因左面部严重疼痛和皮疹入院(Nishijima Hospital),急症诊断为单纯疱疹感染,使用抗病毒和镇痛药治疗。治疗后疼痛继续加重,左侧半面出现麻木,皮疹部分出现水疱融合和溃疡样改变。患者同时出现左侧眼睑下垂、复视、无法张口吃饭。患者因严重的疼痛、脱水和发烧住院。住院检查发现患者存在左侧第356颅神经麻痹、严重红斑伴随水肿和小皮肤溃疡,病变范围包括左侧面部和前额。补液治疗首先用3500毫升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随后的6天住院期间逐渐减少剂量。开始2500毫升注射液进行氢气饱和,未使用任何抗生素。治疗前患者无法张开左侧眼睛和嘴(见图6-1上左),图1上右侧是患者被要求张开他的左侧眼睛和觜,图片显示患者只能微微张开嘴,但无法全部完成该指令。但是住院3天经过氢气治疗后(因为没有对照,这里绝对不能排除其他治疗手段如输液和患者的自愈的可能),患者情况明显改善,包括皮肤红斑、溃疡、疼痛程度和睁眼张嘴能力(图6-1左下)等,体温也恢复正常。因为颅神经功能也明显恢复,他可以吃软饮食,静脉补液降低为每日2袋氢气饱和的葡萄糖电解质溶液(esuron B,200 ml/bag)。住院后第6天,患者开始吃正常饮食,脱水症状消失、皮肤严正炎症和疼痛完全消失,患者愈后出院,随访期间皮肤红斑未复发(图6-1右下)。

6-1 面部单纯疱疹感染

病例267岁男性因基底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昏迷。手术止血后仍昏迷并伴随肺炎、膀胱炎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经过抗生素、抗惊厥等综合治疗后病情稳定,2月后开始出现发烧和皮肤严重异常。皮肤异常表现为红斑丘疹、严重皮肤水肿、水泡和脱屑。因怀疑为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转到皮肤科治疗。但是患者被诊断为药疹、血小板减少和毛癣菌感染后转回。局部使用激素和抗真菌药物治疗,停止使用某些可疑药物,但皮肤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后在家属签定协议后,决定使用静脉注射氢气溶液治疗,富氢气溶液每天注射2次,每次500毫升。治疗3天后,皮肤红斑开始消退、严重皮肤水肿和变硬情况明显改善,高热消失,体温恢复正常。治疗1周后,皮肤病变几乎完全消失,一般情况明显改善。尽管患者在手术后4月仍处于昏迷状态,但皮肤病变没有再次出现。

病例348岁女性,进行脑动脉瘤造影检查后,面部感觉发热并发展成全面部红斑(图 6-2 上)。怀疑是药疹,经过使用美能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无效,患者开始出现体温升高(38.5℃),头痛和恶心。考虑到急症,注射了两袋250毫升氢气饱和盐溶液。从注射开始30分钟后,左侧面部皮肤红斑开始消退,1小时后全部面部皮疹均有改善,体温也下降。然后患者停止治疗回家。随访期间皮疹和发烧均未再次出现。

6-2 面部药疹和躯干皮肤红斑

病例462岁男性患者,脑动脉瘤破裂后严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生命体征稳定。7天后患者开始出现发烧和皮肤红斑,主要表现为未发生融合的小丘疹。开始患者局部使用激素药膏治疗无效,红斑扩散到全身并开始融合,用氢气溶液注射治疗3天后(每天2次),皮损开始减轻,体温恢复正常(图6-2 下)。

在上述这些初步的临床研究中,作者都未报道氢气具有任何毒副作用。这7种临床疾病研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代谢综合症,该研究中患者使用氢气水的剂量为每天1.5-2.0,也是最大的。推测在临床治疗效果中,氢气的剂量或许是个关键的因素。上述研究中有3项研究中分析脂代谢和糖代谢的研究,均发现类似的改善,应该不是巧合,这提示氢气在人体脂代谢和糖代谢中的关键的调节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78753.html

上一篇:氢气治疗肝脏病的研究进展6.2
下一篇:氢气生物学研究的障碍6.4
收藏 IP: 101.95.4.*| 热度|

8 张南希 孙爱军 杨金波 张云扬 秦勤娟 luofalai Allanmu ZYHD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