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寻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vergu Brain and Mind

博文

关于自己博客的说明

已有 3098 次阅读 2010-2-24 00:3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学习记忆, 科普交流

前几日一时心血来潮,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注册了科学网,大胆地选择了开博的请求。科学网博客有很多是我所敬佩的真正科学家所开,比如饶毅,鲁白,何士刚教授等,不论从科学角度,还是从道德人品,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科学网很快批准了我的申请, 高兴之余,又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写点什么?

 

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可以穿着白衣,作一良医治病救人。无奈造化作弄人,尽管考取了医学院,但却是公共卫生专业。至今还记得当时拿到高考通知书时又激动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当时根本不知道卫生专业学什么?唯一的概念就是可能会和卫生有关系。懵懵懂懂进了大学,记得系主任在开学典礼讲:祝贺大家考取了医学院,大门是走对了,可惜小门进错了;不过我们可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

大学毕业后真到了管天地大气的单位-防疫站,事实上是什么都不管的地方。失望之余,只好重返校园,读了硕士,博士,最后来到了美国留学。整个经历和我们同时代人几乎相似,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学有所成,而自己经历了诸多努力后,并没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只剩下一颗对科学仍好奇的心。

 

由于研究课题的关系,一直关注着学习和记忆的研究。早在1949年,心里学家Hebb 在《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ur》提出了记忆可能存在于神经环路中, 即现在大家都认同的神经突触中(Synapse)。从美国前总统George Bush 提出了从1990年进入“"Decade of the Brain” ,大脑的研究 更成为热点,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投入了神经科学的研究。现在,人们对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机制有了很多了解,有的是从细胞和分子的角度,还有的是从心理学,行为学角度进行研究。比如说,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学习会使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增强,形态变化上可以观察到神经元树突和树突棘的增加;从电生理上存在着长时程增强和抑制(LTP 和LTD)现象,其分子机制也得到很多阐明;NMDA受体在记忆中有着重要作用; 长期记忆(LTM)需要蛋白质的合成;脑内的海马(Hippocampus)是记忆的重要所在和中转地,特别是和空间记忆有关,长期记忆最后要到  大脑皮层 ;确认了学习记忆中存在着分子信号通路cAMP-PKA-MAPK-CREB等;现在脑功能成像更是让研究者如虎添翼,也使得人体观察成为可能。影像学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结果,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某些脑区神经元的活动等等;最近很热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对于记忆机制也有了很多揭示,染色质的修饰,特别是是组蛋白的修饰对于学习和记忆有及其重要的影响,HDAC2的抑制剂可以显著改善和恢复AD小鼠记忆等等。

总体趋势是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细,发现的相关分子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复杂。好像进入了迷宫,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路径,可是终点在那里? 还要走多远,却不得而知。

最关键的机制我们其实所知甚少,记忆的每一个过程,编码,储存,加固,提取(encoding, storage, consolidation and retrieval),  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不解。比如,最为简单的描述性记忆或表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是以什么样形式存储在我们的大脑里?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蛋白质,DNA  RNA,还是他们的修饰物?或者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其他机制。临床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了形形色色脑损伤的病例,有时候,损害部位相同,可是引起的认知障碍却不相同。心里学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也提供了很多的假说和模型,需要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解释。回忆时这些记忆又是如何什么形式表达出来,让我们能够回想起来;从小到大,记忆伴随着我们整个生命过程,我们经历的许多事情会在我们脑海里留下记忆,有的情景历经多年,还栩栩如生,它们是如何保存在我们的大脑里?是蛋白质吗?是一种蛋白质还是一组蛋白质?如果是这样,这些蛋白质几十年不降解吗? 有时候我们突然想到一个以前的同学,话到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他的名字,越着急越是无用,平静下来,不知什么时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答案,这些记忆从那里来,刚才藏到那里去。 相信大家同样会提出许许多多的相似的问题。

 

 作为一个科学爱好者,我这里讲的是我在工作和读书中所思所想,也许会给一些不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朋友提供一点科普知识,也希望和对学习和记忆感兴趣朋友一起探讨,更希望科学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145-297060.html


下一篇:科学大腕的聚会
收藏 IP: .*| 热度|

2 孔晓飞 林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