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从职称评审看博士的尴尬 精选

已有 20603 次阅读 2011-12-1 23:03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职称, office, class

    参加了若干年的职称评审,一个深切的感受是:职称评审中博士也会遭遇尴尬。

    翻开申报人的材料,几乎可以立马区分出来是博士还是非博士,你会对博士与非博士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正规军”与“土八路”。普遍看来,无论是在职博士还是全日制博士的申报材料比那些没读过博士的申报人材料明显强出一大截,然而最终的结果大多是博士们铩羽而归。

    申报职称的博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博士,这些人的材料与那些全日制博士的申报材料难分伯仲,当然这只是以论文与项目等科研指标而论,若论教学,全日制博士就明显不占优势了。为什么“正规军”干不过“土八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年龄因素,博士们大多比较年轻,很多博士刚毕业两三年就申报副教授,似乎显得快了点。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按照申报条件,毕业一年以上时间就可以申报,每年都有一些看上去指标不错的年轻博士评上了职称。另一个制约博士晋升的致命因素是论文的署名单位,很多博士的申报材料中最具份量的论文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而且署名单位为就读的学校。按照规则,这些署名单位为就读学校的文章已经作为博士毕业的条件被使用了,不能重复使用。刨去这些文章,剩下的文章份量就轻多了,不是论文数量不够,就是档次不够。但对于假洋鬼子另当别论,不看教学、不看项目,只看在国外的文章,不过这种机会只有一次,用过了就不能再用了,这可能是为了吸引海龟采取的优惠措施吧,合理与否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按照博士学位条例,一般说来,只要公开发表两篇像样点的文章就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但从博士的论文署名情况可以看出,数量不在少数的博士署名就读学校的论文远不止两篇,有些多达四五篇。只要署名单位不是自己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这些文章一概不能作为支撑材料,有些人认为署名就读单位意味着还需要导师撑腰,没有“断奶”。其实也有另一种解释,导师为了完成项目,要求学生必须署名就读单位,这一地的鸡毛就难以分得清了。

    透过职称评审还看到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博士涌向了职高类院校,这该是个好现象吧?高职高专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师资力量差强人意,能有更多的博士去到这些学校,对高职教育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只是令人担心的是,高职高专院校是博士们的跳板还是博士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很难说了。历史告诉我们,民办院校、高职类院校成了不少人暂时栖身的跳板。不管怎么说,雁过总会留声,哪怕是昙花一现,博士们多少总会给这些学校带来一点活力。也许随着博士规模的不断膨胀,这种状况会不断改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博士扎根于高职高专院校。

    博士大军给老牌的“土八路”们敲响了警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再过若干年,天下就是“正规军”的了。

    顺便说一句:太忙,争取完成科学网交代的任务后休博。



“在职博士”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13876.html

上一篇:读博士与不读博士的差别
下一篇:讲课的最高境界
收藏 IP: 59.41.149.*| 热度|

35 李学宽 吴宝俊 吕喆 李宁 张骥 水迎波 任胜利 吴飞鹏 赵凤光 肖振亚 金勇 曾泳春 张旭 王涛 高建国 刘立 马磊 唐常杰 黄顺谋 钟炳 佟冬 罗帆 徐耀 郭保华 蒋新正 陈国文 刘钢 张兴国 吴锦宇 陈绥阳 杨正瓴 周忠浩 xiaxiaoxue86 zzjtcm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8: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