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junf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junfu

博文

CT-6和CT-6B装置始末5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17-11-4 20:04 |个人分类:科技漫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CT-6, 建成

CT-6和CT-6B装置始末5


再说进程。19724月成立课题组。各小摊即开始工作。这其中的关键技术是焊接。我们的内真空室使用壁厚0.3毫米的不锈钢波纹管。把这些波纹管对接焊在一起,不得漏气,而且焊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不许有一个漏洞。如果有了,基本无法补焊。所以这项技术能否突破,成为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据说这样的薄壁焊接不能用普通的氩弧焊,而必须用一种温度更高,也更精细的等离子体焊。当时这项技术在我国刚起步。我和陈春先去了只有一个人的焊接研究所以后,又去了东高地的七机部单位,他们也没有成熟办法。于是只能靠自己了。于是自行设计焊枪、电源,自己动手练习焊接技术。

后来陈春先亲自抓这件事。他曾在夜里独自一人跑到实验室,把装氩气的钢瓶搬来试验。后来我忙于真空系统的事,这项焊接工作基本没参与。当时刘家瑞刚从401所(即后来的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调来,没别的事,就出了不少力,许多焊缝是刘家瑞焊的。

当时所里有一位焊接师傅。但是他有手抖的问题,不能胜任此任务。陈春先又从院里科仪厂找来一位朱师傅,曾带这两位一起到外地出差。但是当时陈春先主要瞄准合肥的事,这个焊接问题还是在我们实验室内部解决的。

除了焊接以外,还有个等离子体切割问题,就是40-50毫米厚的不锈钢板加工过程中很难切割。原因是这种钢材热导低,冷加工产生的热量散不开,使加工处温度上升,材料变软。在用钻床在不锈钢上钻眼的时候,都感到材料发粘,就是这个道理。用等离子体焊枪切割时,要求电源电流非常大,电路上一些薄弱环节易烧毁。我们也在实验室组装了电源和设计加工了切割枪,进行这项切割工序。

我们当时称这种工作方式为“从种麦子做起”,就是说要吃面包先种麦子,也是不得已的做法,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很快完成任务。陈春先把这种工作方式发挥到极致,甚至试装过一台复印机,但没有成功。当时没有复印机,看文献很难。

1973年底,各个部件基本加工完毕。本想在1974年春节前后装配试运行,但是发现还有些事没准备好。直到19743月初才开始试装、抽气、检漏。此时我们已经有了一台氦质谱检漏仪,是我院科仪厂的第一台产品,大概是1973年来的。如果没有这一产品,这件事是搞不成的。4月初,开始正式安装,拟在51放电。但是后来又有些事拖延,直到71才第一次成功放电。

这年我出过两次差。8月,我和简佩薰、傅积闿到大连化学物理所联系回旋质谱计事。他们所从德国买了台质谱计,想到与其配的管子容易坏,又订了五支管子。结果不知哪里出了毛病,又来了五台仪器,每台一支管子。这下子,只能往外调拨了,所以我们捡了个漏。我们在那里呆了几天,学习怎样使用。这台仪器很快用上了。

9月,在兰州召开全国真空工作交流会。我和杨海清、简佩薰去了。傅积闿也去了。住兰州饭店,开了几天会,还参观了刘家峡水电站。

陈春先最顾虑这个真空问题,曾先后找沈阳的真空技术研究所和兰州510所的人员商量协作。当然我院科学仪器厂的人员也给予很大帮助。

放电成功,意味着装置建造成功,开始运行。这个消息立刻被媒体报道,也传到海外,可以在《参考消息》上看到。后来陈春先第一次访美时,还在普林斯顿介绍了去噢没的工作。当时是拿很粗劣的纸油印的文章给他们,但使他们很惊讶。我们实验室成为来访人员必参观之地。曾有一批二三十人来访,都是重要干部,文革下台,此刻待分配工作的。我记得有马文瑞、李一氓等,很可惜当时没请他们签名。

在此前,我们这个项目在所内是有争议的。当时已处于文革后期,人心思稳,没人反对干这样的业务。但是还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虽早已脱离群众。他们说我们这摊在陈春先领导下“脱离政治”、方向有问题,也许和这组“政治不好”有关。一次院里召开批判大会,分配给我们组里一个名额,但是因组长陈春先太忙,通知了别人,结果没有人去。这事就成了我们组政治方向不对的根据。在“批林批孔”运动期间,也有人给我们组贴大字报,虽然点的是陈春先的名,但是矛头指向这项研究工作。当然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工作,谁也不拿它当回事。

现在,工作成功了,不但给所里露了脸,还给国家争了光。我们组一下子成了先进典型,把各种好的政治标签往上贴(我们自己也贴)。例如当时正宣传“开门办所”,也不知道这话究竟什么意思,就说我们正是“开门办所”的典型。还有新闻电影制片厂要拍一部宣传我国妇女地位的宣传片,也拿我们当典型,拍了一部妇女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的片子,我们组的女士们在其中大大露了脸。拍完后,我们谁也没看过这部片,只是被请到新影招待看了一部外国的科教片,名字似乎是“海底世界”,倒是挺好看的,但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拿到电影院里放映。

再一件事,就是1974年国庆招待会,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出席那次,给我们组一个名额,叫刘家瑞去了。这是很大的面子,但是当时所领导在政治上仍然不信任陈春先。

这年10月,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全国“受控核聚变研究工作交流会”。我没有去,几位组长去了,电工所也去了几个人。他们在会上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六号实验装置的工程实践》。其中说道:“在六个号装置的全面工程设计和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扬了共产主义大协作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较快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两所的工人和科研人员以更大的干劲投入了六号装置的安装调试。经过半年工作马克服了不少困难,终于在197471开始正式进行放电试验。”此文只介绍了装置的工程方面,没给出放电波形,可能因为放电波形不太好看。我在此间在家琢磨为什么放电不稳定,想可能是环形磁场线圈引线产生的杂散场所致。


部分人员集体照,摄于1974年冬,自左至右:

四排:郑少白

三排:张泽湘、俞昌旋、叶云秀、陈金凤、刘家瑞、王龙

二排:耿秀敏、朱志英、葛袁静、高凡、施雪华、任孟眉、简佩薰、戚霞枝

一排:粟达人、康寿万、史纯良、李志敏、唐继辉、缪强

背景是6号装置,左下角是正在试抽的2号真空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2197-1083797.html

上一篇:CT-6和CT6B装置始末4
下一篇:CT-6和CT-6B装置始末6
收藏 IP: 123.113.4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