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雨桃花溪(七言歌行体)
2011-3-29
三月正是江南桃花盛开的季节,但在江北(山东),尚未见桃花的影子。纵观古来专咏桃花诗,前有唐王维之《桃源行》,后有清曹雪芹之《桃花行》,所用皆为歌行体,余深爱之。去年曾写过一首《西湖桃花行》,是步韵曹雪芹的《桃花行》。此次再用歌行体,借用“桃花源”与“武陵溪”故事而咏之。
江南三月春水满,堤上春风柳枝软。
梅花落尽绿新茸,燕子回时衣渐暖。
漠漠春山雨意浓,江边云树景迷蒙。
云角触地龙抬首,山影微茫欲浮空。
淅淅沥沥毛毛雨,飘飘洒洒弥洲渚。
檐下雨水似悬珠,心头思绪乱如缕。
山野田头一声雷,几番春雨桃花开。
桃之灼灼何所似?恰似佳人初醒来。
佳人醒来凭谁顾?人面桃花交相妒。
不见崔郎探花来,芳心独向春风诉。[1]
十里长堤春雨中,万树桃花映堤红。
柳浪牵风春水绿,雨润桃花颜色彤。
春来何处桃花水?巡溪却向桃源里。[2]
武陵春色倍销魂,春溪两岸披霞绮。[3]
溪岸红霞雾里花,清溪深处有人家。
鸡犬相闻炊烟缭,枯藤老树噪暮鸦。
溪口小桥连翠陌,院里桃花自春色。
幽窗紧闭悄无人,翻疑身是天台客。[4]
忽闻村外放歌声,桃花溪上看舟横。
舟行无影声渐远,空对桃花溪水清。
凌乱随波任沉浮,残红满树春将老。
[1] 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记载:崔护于清明日游长安城南,因渴求饮,见一女子独自靠着桃树站立,遂一见倾心。次年清明又去;人未见,门已锁。崔因题诗于左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人面桃花”指对所爱慕而不能再相见的女子的怀念。
[2] 桃源:桃花源的简称。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宋梅尧臣《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3] 武陵溪: 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迷不得返,饥食桃果,寻水得大溪,溪边遇仙女,并获款留。及出,已历七世,复往,不知何所。后成文人经常援引的典故。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唐王之涣《惆怅词》之十:“晨肇重来路已迷,碧桃花谢 武陵溪。”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多管为残花几片,悮刘晨迷入武陵源。”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有缘千里能相会,刘晨曾入武陵溪。” 明汤显祖《牡丹亭·寻梦》:“为甚呵,玉真重遡武陵源?也则为水点花飞在眼前。”
[4] 天台客:见“武陵溪”注。
[5] 幽窅yōu yǎo :幽深。明文徵明《宜兴善权寺古今文录叙》:“谷巖幽窅,流瀨清激。” 清戴名世《游西山记》:“念此二者,皆在西山之麓。而其胜已逈絶人世,如此进而深焉。其幽窅奇怪,不知当何如也。” 清龚自珍《桂殿秋》词:“明月外,浄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
[6] 窕窕tiǎo tiǎo:远离貌;睽违貌。 唐 元稹 《忆云之》诗:“为鱼实爱泉,食辛寧避蓼。人生既相合,不復论窕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0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