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ckzl 他们的故事才是对科技最好的诠释,关注科技故事。微信公众号:SME

博文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已有 5801 次阅读 2019-6-25 14:1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本内容由【SME科技故事】公众号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炒田螺,是很多人爱吃的一道美味。

用力一吸,就吸出了味道鲜美的螺肉是最理想的吃法。


可现实是,你得慢悠悠地用牙签先将尾部的仔螺挑出来。

要是不挑直接吃的话,时常会硌牙,很是恼人。

等等,田螺不该是卵生吗?怎么能直接生出崽来呢?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不应该哺乳动物是胎生,鸟类、爬行类、昆虫和两栖都是卵生才对吗?

如果还停留在这样的观念里,那说明你的知识点要更新了。


因为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还有一种奇特的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即是当母体产完卵之后,会先将卵继续留在母体生殖道内,直到它发育成新个体后才从母体中产出。

我们常吃的田螺,正是采取卵胎生,其仔螺能在体内孵化且周期为一年。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同样是螺的福寿螺却是卵生,什么决定了卵胎生还是卵生?

尽管很多人都吃过田螺,但可能提到卵胎生还是觉得有点陌生。

但你或者身边的人可能有过类似恶心的经历:

打死一只苍蝇,结果爆出一肚子蛆。

又或者是没有看到虫卵,却在食物中发现为已孵化的蛆。

比如刚买的酱油,没过多久就生出了虫。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刚打开不久的酱油生虫了

那么,你很可能遇到一种特殊的酱亚麻蝇。

与其他苍蝇不同,它所采取的生殖方式正是卵胎生。

酱亚麻蝇的幼虫能够在高盐环境中生存并生长,仅需5天即可化蛹,再经历7天蛹期即可羽化成虫。

它们在6月下旬出现,8月上旬达到高峰,11月上旬消失。

所以,夏季高温时酱油或是其他含盐量高的食物容易生虫的原因。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普通苍蝇产出的蝇卵,无法在高盐环境中孵化


那么对田螺、酱亚麻蝇等卵胎生的生物来说,好好产卵不行吗,为什么偏要搞个不伦不类的生殖方式?

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生物卵胎生还是卵生?

尽管大多数软骨鱼类和少数硬骨鱼类采用的是卵胎生

但科学上研究脊椎动物卵胎生演化的理想材料却是爬行动物。比如沙蜥就会随着温度的改变变换卵生和胎生两种方式。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采取卵胎生策略的孔雀鱼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35亿年前出现单细胞生物。

继寒武纪上演“生命大爆发”后,出现了脊椎动物的鱼类。


大约3.7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鱼类中的一些肉鳍鱼爬上陆地演化成两栖动物。

接着又在3.2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某些两栖动物演化成爬行动物。


可到了二叠纪末期发生的“生物大灭绝”中,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消失。

庆幸的是,爬行动物并没有全军覆没,幸存者继续发展演化。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它们中一部分成员又将目光看向了大海,开始了爬行动物远征海洋的历史。

最先取代鱼类霸主鲨鱼,称霸海洋的爬行动物便是鱼龙。


为了适应海洋的生存,鱼龙演化出了类似鱼的样子。

四肢演变成鱼鳍状,能用尾鳍的摆动推动身体快速游动。


可它们仍用肺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必需要到水面上换气。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鱼龙化石

看上去有海豚的吻,鲸一样的四肢,但它仍拥有鳄鱼的牙齿, 蜥蜴的头和胸骨。

这些特征无不告诉人类,鱼龙本尊仍是货真价实的爬行动物。


我们知道爬行动物采用的是卵生方式繁衍后代,如恐龙、鳄鱼等。

就算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海龟,到了繁殖季节也会努力爬上海滩产卵。


可据1998年中国贵州发现的化石显示,鱼龙竟是胎生。

因为这具雌性鱼龙的腹中还有着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崽。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可直接产幼崽,不是哺乳动物的胎生方式吗?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鱼龙选择了更为独特的生殖方式:卵胎生。


卵胎生是指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成新的个体后从母体产出的生殖方式。

虽然与哺乳动物的胎生神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没有脐带。


哺乳动物的脐带是重要营养供给道,而卵胎生则依然是靠卵内的营养,但孵化的场地选在了母体。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哺乳动物的胚胎(中央),由脐带与提供食物的胎盘(顶部)相连

对卵胎生物种来说,蛋早就在妈妈的肚子里形成了,并且直接在肚子里孵化。

孵化完成后,它最后又以幼体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


说白了就是一种“假象”。因此,卵胎生又被称为“伪卵胎”。

如今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具正在分娩的鱼龙化石。

你能看到,鱼龙分娩过程中,小鱼龙的尾巴先从母体中出来。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鱼龙分娩模拟图


类似于鱼龙,三叠纪晚期出现的蛇颈龙也能直接产幼崽。

蛇颈龙是一种有着1.5米~15米长度的史前海洋爬行生物。


它拥有长脖子,其四肢与企鹅极为相似,有着如同一条海蛇穿过一个龟壳般的外形。

1987年马歇尔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发现一具7000万前的蛇颈龙化石竟怀有幼崽。


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中报告蛇颈龙祖先的海栖爬行动物胡氏贵州龙化石中,发现了其腹部怀有的完全成形的胎儿。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蛇颈龙


之所以怀有幼崽,科学家认为蛇颈龙也是选择了卵胎生的生育方式。

至于鱼龙和蛇颈龙为何会演化出卵胎生的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

除了远古的海洋爬行动物,现存爬行动物中也有这种生殖方式。

比如蛇亚目中的“巨人”蟒科;与海龟同为残存海洋爬行动物的海蛇等有鳞类的爬行动物。


青藏高原的沙蜥(Phrynocephalus spp.)更是会随着环境来改变生殖方式。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生活在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沙蜥种群为胎生,生活低海拔地区的沙蜥则为卵生。

除生殖方式不同外,二者没有形态学上的差异。


实际上爬行动物中,有鳞类的卵胎生进化约有100个独立进化起源。

它远比其他脊椎动物的总和(约34个)还要多得多。


再加上它发生在更低的分类阶元,更近的地质年代,因此才说它是研究脊椎动物卵胎生进化的理想材料。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关于有鳞类爬行动物卵胎生进化的假说中,受到关注较多的有两种:

冷气候假说和母体操纵假说。


最初的研究认为爬行动物繁殖模式从卵生到卵胎生的转变与高纬度或高海拔的冷气候环境有关。

卵胎生是对低温环境的使用,由此提出了冷气候假说。


该观点认为卵胎生繁殖模式在寒冷气候中较为常见,生活在高寒环境下的爬行动物通过逐渐延长受精卵在母体内的滞留时间。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目的是维持胚胎顺利发育所需的相对恒定高温。 母体调温所带的好处是出现卵胎生的主要选择力。


然而,卵胎生爬行动物也常见于低纬度低海拔的温暖气候区。甚至温暖气候区的卵胎生物种总数超过了冷气候区的。


这似乎说明,不同气候区卵胎生进化的选择利益可能没有本质的不同。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另一种母体操纵假说,则认为孕期母体能通过行为调温,辅以生理调温使得自身体温发生调整。

这样就能胚胎发育提供相对较高且稳定的适宜热环境。


而且母体通过体温调整诱导的后代表型特征的变异能增强后代的适合度。

该假说被认为能适用于任何情况或任何一个物种,近年来得以研究者们普遍关注和验证。


不管怎样,这两种假说都认为热需求是导致有鳞类爬行动物卵胎生演化的重要选择压力。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温度是关键气候要素,爬行动物的胚胎发育成功率和后代表型受卵孵化稳定或雌体孕期体温的影响。

胚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发育才能产生出表型优化,适合度高的后代。

卵生种类的胚胎发育受限于外界热环境,极端气候区的热条件会限制许多卵生物种分布其中。

与卵生种类不同的是,卵胎生雌体具有通过体温调节给胚胎发育适宜热环境的潜力。

这些优势使得卵胎生蜥蜴能够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才能分布在高海拔,寒冷等极端气候区。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是:2019年初,中国科学家以青海沙蜥(P. vlangalii)和荒漠沙蜥(P. przewalskii)为研究材料。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揭示了爬行动物从卵生向胎生演化的遗传机制,为我们揭开脊椎动物生物方式演化的谜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这一分析结果显示,卵胎生进化可能更多地受基因表达的调控,而非序列变异。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关于卵胎生更深的秘密就会被科学家揭开。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在对卵胎生的研究中,科学家也发现了该模式也要付出一定的繁殖代价。

比如高母体的死亡率、低生育力或繁殖输出等。


同为卵胎生的沙虎鲨幼崽,就得进行一场残酷的战争。

通常而言,一头母鲨每次大概能怀5-12个胚胎

其幼鲨在母体内发育到5个月左右就能成型。


吃田螺吃到满嘴田螺籽,可软体动物不应该是卵生的吗?



沙虎鲨

在逐渐成型过程中,它们的兄弟姐妹之间就会开始激烈的厮杀。

输掉的一方则会被吃掉,最后只剩下“最强的”两只幼鲨才能出生。

显然,看上去双管齐下的卵胎生方式,并不能保证繁殖的过程万无一失。

只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它们残酷的生存战争真的是从娘胎开始……

*参考资料

遗传研究揭示卵生向胎生的变迁[J].生物学通报,2008(04):10.

刘俊. 爬行动物生殖方式的演化[A]. 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古生物学会:,2015:1.

王征. 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沙蜥属蜥蜴的卵胎生进化[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神奇的鱼龙 作者: 沈建林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5月22日

【提醒】最新! “酱油生虫”科研成果出炉,真相来了!人民日报 5月31日 本文部分动图出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66991-1186778.html

上一篇:飞蛾为何扑火?真正原因可能只有飞蛾自己知道
下一篇:还不知道怎么患上的“不死癌症”,现代医学已经治愈在望
收藏 IP: 120.197.53.*| 热度|

1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