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u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yu111

博文

“红得发紫的科学”还是“红得发紫的科学”?

已有 3671 次阅读 2012-12-10 17:22 |个人分类:文化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思维, 科学, 中国文化, 文字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置顶文章,题目是《红得发紫的科学》。我以为文章讲的是“红得发紫的科学”,结果读完以后才知道文章讲的是“红得发紫的科学”。

 

这两个不是一样吗?

也一样,也不一样。

字面上一样,内容却不一样。

科学网文章是科普,是讲“红得发紫”这件事。讲的是“红得发紫”这个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

我以为这篇文章是讲科学政策,是讲“科学”这件事,是讲科学这件事现在很红,红得已经发紫了。

前一个“红得发紫”是名词,后一个“红得发紫”是形容词。前一个科学是特指颜色科学研究的内容;后一个科学是泛指所有的科学研究。前一个题目是科普;后一个题目是文化讨论。

 

这就是中国字。是中国字的艺术,也是中国字的麻烦,更是中国文字在科学上的麻烦。理解错了,差去十万八千里。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读英文,一个词是一个意思,比较清楚;读中文,不看上下文往往就理解错了意思。有时候不仅要看上下文,还得看语气。所以中国人交流往往在email中和电话里都讲不清。一定要见了面,端起了酒杯,甚至是赤膊洗了澡,所有的意思才能够表达清楚。

 

想起我上中学的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那时每天学的就是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诗词。记得当时学毛主席诗词时最费解的就是对毛主席诗词的解释,有各种各样的人做各种各样的解释。有时候争论激烈的时候两派会为了一句话的不同解释甚至动手打了起来。我当时非常纳闷:毛主席不是在北京工作吗?为什么不出来解释一下他老人家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现在当然仍然在纳闷。

 

概念模糊和不清是中国文字和中国人思维的特点。这个特点对中国人是好处呢还是坏处?对科学研究肯定不是好事。对人的生活和艺术?还真不好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037-641229.html

上一篇:还有人敢做金大米试验吗?——问一问我家的狗
下一篇:“金大米”打官司——金大米和伦理的故事
收藏 IP: 96.237.230.*| 热度|

3 吕喆 曹聪 贾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4: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