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云南东西重要地理界线山岭南华段地质地貌考察记

已有 3312 次阅读 2020-12-22 11:16 |个人分类:科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哀牢山段是中国西南山地高原的重要地理界线,著名的红河大断裂在它东缘穿过。能在几十千米范围内,见识这么有特色的地质、地貌、气候、水系、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交织的区域,怕是少之又少。


云南东部高原与西部山川纵横高山峡谷以此为界。山中的地层构造遗迹不仅是中国西南山地发育演化的关键区,也许还是地质历史时期中国三大古老地台之一的扬子地台与西南地槽拼合褶皱回返过程的关键区,用现代全球构造学观点看,可能是2亿年前古老地球的北方劳亚古陆与南方冈瓦纳古陆碰撞拼合的重要界线遗迹区。但客观现实的是,它是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东南缘中国地形第二台阶云南高原向东南丘陵河谷平原地形过渡的关键区。这里有红河断头、金沙江拐弯的现代地貌研究热点遗迹。


气候过渡也是它的特色。东西部季风环流自此相隔相争,东进西出此消彼长过程是云南四季气候转换的关键山岭。哀牢山两旁一边是干得特色不能再鲜明的楚雄盆地—云南红曾高原的代表,另一边是湿润奇特的热带往上移的普洱版纳北热带边缘雨林河谷区边缘。东西部山坡与山顶植被格局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的典型表现区域之一,还有两坡的动物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生物多样性下的地质地貌考察如何进行考验着。


2018年12月6-7日应同事邀请,考察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区的自然地理。这里是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西黑冠长臂猿和黑颈长尾雉珍稀动物、众多鸟类,及其自然景观特色区。


6日下午5点,我在昆明西山脚下高尧公交站迎接了从呈贡校区过来的捷豹越野车。7点过在南华县沙桥与南华县过来的工程师们汇合,在小饭店吃了晚饭。夜幕下近4个小时的乡村沙石路,左拐右晃,车上后排的年轻人肠胃已翻江倒海,两次停车处理晕车呕吐。晚11点过,到达南华县的山中停留站。灯光指引我们的房间,2470米海拔的低温潮湿在房间全部有感,管护站人员早已开了电热毯,床是暖和的。一切从简,相互晚安后,大家休息。


第二天早上8点,大家出房,看到早霞与三房一照壁的白族建筑,“哀牢叠翠”与“哀牢赋”两大正反大照壁题赋,宣示所处的神秘与抱负。周边人工华山松林整齐划一,林下茂盛的紫茎泽兰入侵种群与旁边谷箐残留湿性常绿阔叶林斑块的差异,也告知这里的历史。南华哀牢山段是1982年建林场,砍伐木材与绿化荒山并举,华山松林就是砍伐后的成绩。1995年砍伐转为保护与管理,大片的原生林得以保留。2003年纳入哀牢山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是其中的面积较大一片。


伙房里大块木柴,旺盛火苗,梁上挂着杂色编织带包着的火腿,是这里诱人的特产。大碗面条后,简短小会交互意见,就坐上捷豹越野车与管理局长一行的2辆森林消防越野车出发。短短几公里的次生林穿行,便进入原生林。远处山谷盆建筑群与所处的山腰茂密林是这里远古至今人地关系的延续,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原居民生存关系。


第一站,眺望岭谷盆地貌结构,白色、黄色、红色建筑群散布在远处的盆地、谷地,往上是稀疏不一的林坡地。我们所处是原生林边缘。早霞下,红土地、林地、建筑群也是典型的云南红土高原景致。继续行进,腰粗50厘米及更大的壳斗科植物越来越多,树干青苔与树枝多色胡须越来越多,湿性林特征越来鲜明,到多是弯曲的杂木,不是以直、长为要求的林业砍伐对象,也不是当地居民建房合适的木材,它们得以幸存,成就现今半山腰以上林地成为保护区。行进的停顿,考察了山中近直立的千枚岩、片岩、碎裂化大理岩,它们是哀牢山强烈挤压变形的记录。胸经超过1米的壳斗科植物群落,与光秃的水青树国家级二级保护植物路边可见,林下厚厚的枯落物显示旱季防火季节来临,防火是云南林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正在当下。越过山梁进入另一山盆。


绵延起伏的层状山峦,蓝天云雾下的山盆谷地,绿色起伏中斑驳的红黄色土地与青瓦黄墙房屋群,是山中主要聚落结构,夹杂白墙灰顶和绿顶的新建筑,谷坡箐沟不时出现东倒西歪的树木与粗细混杂的乱石堆,它们是自然滑坡崩塌结果,森林稳定了它们。


景像万千。林间小道中行进,心旷神怡,建点简易小亭与科普小窗,便是休闲生态游的好地方。驶出原生林,进入实验区,传统山耕牧地上有了高矮稀疏不一的灌丛。这与核心区退耕退牧荒地上栽培的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花木莲样地,这已成为保护区生态保育的重要形式,与从前仅栽培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等树苗相比,已是重大进步。


出了村莊,進入梯田坡地。穿過黃色斑駁坡地中有點綠的聚落,來到路邊街道,人行道邊有很多落了葉的核桃樹。同行告知,這是兔街。難道這裡曾經到處都是野兔或是家兔的集散地?沒有得到答案也就快速離開。散滿碎石堆的箐溝小溪,讓我回憶到,這裡曾經是雲南小流域泥石流治理的重点区。宽阔平坦山原深厚松散风化壳的汇水区、陡峻碎屑岩层坡地的泾流区、频繁扰动的坡面过程、悠久的农耕放牧历史,是泥石流泛滥的根源。今天山坡上密集的核桃树林带来了收入与山坡治理的结合。


很快我们就到了山头,看到碳酸盐岩的圆丘形山脊绵延展布,地表红土下有表面光滑的石牙。地壳快速隆升使其来不及侵蚀溶蚀切割成峰丛,便升到如今高度。引起注意的还有近山顶的溶洞,我们看了两个。洞口是山民的祭拜奉供的礼品和鲜艳旗饰物。洞内有各式钟乳石,典型的是倒挂石牙与钟乳石共生,开始的洞顶渗流与强烈侵蚀溶蚀为后来的渗流水沉淀代替。顺倾斜方向,深入洞穴500多米,各式钟乳石可见,其他洞穴常见的石葡萄这里表现为串珠状的多粒花生野生菌状景观;云南九乡宏大规模的神田景观-大型边石池在这狭窄的谷逢槽谷中成为微型神田。凹凸不平、光滑的冲刷遗迹洞壁,昭示曾是古河道的过往,当然是地下暗河的记录了。


洞里的风化钟乳石与潮湿、晶莹的新生钟乳石共存,这是停止的渗流沉淀与现代渗流沉淀的共存现象。从前的隆升洞穴过程的古气候与现在亚热带中山气候信息有可能记录在这类洞穴钟乳石中,遗憾的是石笋少见,人为盗采钟乳石严重。这里的洞口都为悬挂于直立的陡崖壁半空,与通常分布于山脚、山顶等的地表水进入通道或是暗河出口不同。距现代河谷可有600米垂直高差。为什么?具体可信的成因尚待探讨,但这里的地形与茂密森林与便捷的交通,适当维修,便是洞穴探险游的好地点。中午在保护局餐厅吃了当地火腿、土鸡、苦菜等特色的丰盛午餐。


午后2点过,我们选择了打雀山向大营盘方向,翻越这里的哀牢山山梁,考察森林植被的地质地貌格局。首先穿越芒种花灌丛、人工华山松林与人工红花木莲幼苗地,进入腰粗50厘米的原生林地,林中胸经超过60厘米的大树杜鹃种群是当地的特色,称谓马缨花。林中箐沟清水潺潺,看不到水体的坡面,有10厘米厚薄不等的黑色土层与枯落物,里面流出的清水,显示了一种水源林结构。这种林下土壤层,即所谓海绵层。没有这层土壤的森林,也就是只有降低雨水流水冲刷的水土保持林,距离蓄水产流的水源林,还需结构层的继续发育。碎屑岩变质形成的千枚岩、片岩山谷下,便出露了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断块山地的地形与构造、森林是下午的主要对象。森林是青冈、石栎类树木,高度虽可达10米以上,但内部层差不齐,小苗、小树没有层次,这是扰动频繁的结果。喀斯特峡谷的谷壁耸立,崖壁草丛悬挂,与小块钟乳石混杂,泛黄的小草、灌丛、钟乳石石突的点缀,使长达100多米、高80多米的崖壁就像一幅悬挂深山谷地的山水画,但陡峻的谷地阻止了我有过的游览桂林漓江兴坪段的舒缓流畅、峰丛青山、九马挂壁山水画廊的悠然情怀。岩壁悬挂的洞口、斜坡倒塌的超大石块上横出的钟乳石与常见的重力方向下垂的钟乳石不同,仔细观察与分析,联想上午山顶的洞穴结构与与平行深切河谷的阶梯状谷坡,叠瓦状错动断裂形成的谷坡是这种地形的可能机制。


在强烈隆升前,受河谷侵蚀基准控制发育的洞穴,在隆升断裂活动中被错断,自底往上,便可观察到洞穴和相对平坦的台地到谷底的阶梯状地形。暮色已现,考察完供给山脚大村、悬挂在崖壁的大喀斯特泉后,我们坐上越野车,在大灯的指引下,穿过夜幕向宿营地马街南华保护局前进。四个谷盆、五个山脊山梁森林下的地质地貌与土壤溪流考察结束于黑暗中的野外考察越野车的灯光中。


考察得到主要印象是强烈变形变质滑动的哀牢山山地地形结构,是古特提斯海槽闭合后约2亿年海陆、山盆变迁的起伏陆地,经过中新世后1千多万年古夷平过程,形成副热带红色风化壳夷平面,因缅甸板块强烈碰撞南中国板块,中国西南部地块经过裂解,东滑西错,澜沧江断裂以东,金沙江-红河大断裂以西夹持的北西-南东向的云南中部地块“兰坪-思茅地块”向东南方向滑动,一部分滑移上升,一部分错位下降,一部分残留,流水、冰蚀、重力过程使之复杂化,倾斜的差异性隆升与侵蚀作用下,塑造了向东南或南开口,形成以原来古夷平面为基带向南、东南降低山谷盆峡峰原阶梯结构的地形。缔造了南边、西南、北边、西北与东边的多种气流的复合区。


不同高程的阶梯状台面或是同期或是不同期,成为云南地形结构机制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云南植被基带的由来与分化,是垂向正负向带植被谱系与多样性的发生、继承,新生机制的节点,同样关系到云南土壤地理结构的基础。这是我们加入哀牢山植被下的地质地貌考察的魅力。今后几天考察继续。




保护区边的聚落

顶板垮塌滑动的一种标志。


倒挂石牙与钟乳石

溶原山顶

马缨花:一种大树杜鹃


林子中的马缨花种群

青冈栎


林中小溪与林下腐质层:水源林的结构层

林中水潺潺

   


考察队员合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35067-1263633.html

上一篇:玉溪澄江抚仙湖游记
下一篇:相聚弥勒
收藏 IP: 183.179.39.*| 热度|

4 王从彦 刁承泰 杨卫东 徐冉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8: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