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阁科学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enrose

博文

也谈现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已有 4559 次阅读 2008-3-1 23:48 |个人分类:信笔小文

   春节在家的时候看感动中国2007,又一次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袁隆平先生。同时想起了一句从小就反复教育我们的话:“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或者用领导们常用的通俗的话来评价袁老先生:“他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话在当年,当然是豪言壮语般的至高评价。不过后来我细细思索,总觉得这话有点问题。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真的已经解决了吗?

咬文嚼字一下,个人认为,中国人心目中广义的“吃饭”应该包括“吃菜”在内,实际上是“吃饭菜”。那么,吃饭问题,除了能不能吃上饭,能不能吃饱饭,还应该包括“去哪里吃饭”、“吃什么饭”等等诸多方面。既然如此,“吃饭问题”应该是个大问题,解没解决,恐怕有待商榷。

至少本人及周围同学,就每天为这个问题困扰。每天下班后,最头疼也是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去哪里吃饭?每到这个时刻,大家都是面面相觑,N脸愁容。吃饭难,吃饭难,难于做科研!所以对我们来说,“吃饭问题”还远远未能解决。接下来阐述一下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其一,最近物价飞涨,所里食堂价格也是坐上了神舟飞船,涨到地球人领域外去了。你难以想象,原先4元一个的主菜(虽然这已经贵了点,但还能忍受!)在一个星期之内,涨价历程为:4->4.5->4.8->5->5.2->5.4->5.6->5.8元,每天都在刷新记录,至今还在飞升。(要是奥运记录能如此快打破,那每个运动员都是超人!) 这样昂贵的菜,恐怕让许多贫寒学生们咋舌。其二,涨就涨吧,大家还是有一定素养和忍耐度的,你做的好吃点不就行了。可惜,那些菜啊,不是咸了就是淡了不是酸了就是甜了,他们托辞曰:众口难调。要么就把蔬菜炒成树皮草根,要么就是用土豆代替红烧肉之类——太恶心了!其三,不好吃罢,你就多做几种花样,总能找到一个能下咽的菜吧?遗憾,换来换去还是这么些样式,真不知道这个食堂除了番茄炒茄子、绿豆芽炒黄豆芽、清水炖净骨头、油条熬汤之类的,还能想出什么“新意”来?其上三条,足以让我们远离这个可怕的食堂。于是,每天吃饭,寻找新的点,就成了大伙儿最宝贵的经验。起初还能在门口小饭店混混,后来发现,小饭店便宜的菜更少,后来就换马路对面的快餐连锁店,猪年的时候那还凑合,不贵、虽然选择少、可是好吃一些。没想到,过了一个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年回来一看,快餐店也扛不住涨价了…… “去哪吃饭呀?”每天无论是谁发出这么一声感叹,都要引来无数声附和,“还能去哪吃啊?”看来,饿着,还是吃去,是个问题!

平民百姓都这样愁吃饭,还能说解决了吃饭问题吗?看来,过去中国解决的“吃饭问题”,实际上是“有没有饭吃的问题”。现在中国大众遇到的吃饭问题,是“到哪里吃和吃什么”的问题。所以,标题说是:“现代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列位不要笑,别以为你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就俺所知,上述我们同学们的经历,在许多上班族里都有过而且一直存在着。当然,对于某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同胞们来讲,更多的还是那个老问题,姑且不谈。对现今的款爷们来讲,吃饭,其实还是个问题。他考虑的,比如还有和谁一起吃饭的问题,去什么档次的地方吃饭的问题,吃什么东西吃几成饱喝几成醉的问题,吃多了山珍海味该换口味的问题,吃出了富贵病后如何改良吃的内容的问题,吃完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之后吃什么的问题,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惹来了“非典”之类毛病如何面对的问题,等等等等。实在比咱们的问题要多了去了!

看来这个吃饭问题,是个大问题!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丰富的食文化,还有那八大菜系N种做菜方法无数种做菜材料。难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要困惑“吃饭问题”?艾,谁让中国人嘴太刁呢?想一想非洲受苦受难的孩子们,就得感恩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能吃饱之后想的是能不能吃好,吃好之后想的是能不能一直有的吃,衣食无忧之后想的是吃饭有什么意义…… 这样想下去,哪有个头啊!

此外,若我们回归到最初的吃饱的问题,其实还是个问题!若干年前,我们的确然全国人民不再挨饿了,可是以后还会么? 人口数目还在暴增,耕地面积却在大量流失。在家里,我常常感到困惑和辛酸,因为眼睁睁看着良田变成了砖瓦小洋楼、高速公路、铁路飞机场、商业开发区、还有一片荒草。占了的占了,废弃了废弃了,田里劳作的,除了一些年过半百的老人就是不懂事的小孩,壮劳力都流到了外面漂着,这样下去,那7%的耕地,究竟留下了多少,是个问题。听说袁老先生最近研发成功了一种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多少多少千斤,可科学家的辛苦汗水换来的成果,又如何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他们,还能吃饱饭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想都不敢去想……

看来解决现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确实是路漫漫其修远……

原文地址: http://penrose.blog.sohu.com/806026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926-16656.html

上一篇:[广而告之] 欢迎访问若水阁科学博客!
下一篇:我所认识的黄祖洽先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