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S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Sun

博文

无可替代的听诊器 精选

已有 8455 次阅读 2009-4-30 12:46 |个人分类:行医杂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医生, 听诊器, 诊断

我刚到科博网发表博文时,曾谈到听诊器的故事。当时清水洋老师便从工科专家的视角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是医生的象征,为什么在这么高科技的时代这两样“古老”的设备还没有好的代用品?我回复过段时间再谈谈这个问题,自此心里也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儿。其实答案是现成的,大夫离不开听诊器!但从哪里谈起呢?是在技术上真的不可替代吗?还是在经验上离不了它,抑或是在感情上舍不得?我想还是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吧。

 

记得有一次出专家门诊,该看一位外地来的50多岁的女性患者了。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走了进来说:老师,这是我的亲戚介绍来,专门找您看的。患者主诉呼吸困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做了不少检查,尚未确诊。我询问了病情,然后照例进行查体。先是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胸部,没有发现异常。然后按顺序听诊心脏,结果听到了一种很特别的杂音。我再仔细地听,没错,确实有杂音。我怕拿不准,就带患者到了一位心脏科专家的诊室,请他核实。那位心脏大夫听了一阵子,说好像是有一种杂音,但说不上是那种疾病的特征性杂音。我回到自己的诊室,开了一张心脏超声检查的单子,对患者说先查一下心脏,看有什么问题。心脏超声检查是需要预约的,当天看不到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学生见到我说:老师,您真行,一下子就查清楚了。您猜是什么,是心房粘液瘤,患者做了手术,病就治好了。实际上,我事先不可能知道是这个病,我只是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一种心脏杂音。这样的异常杂音,必须得到解释!

 

有人也许会反驳,即使没有听到杂音,是不是也可以明确诊断呢?我想会的。如果你把所有的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肺脏和心脏疾病都考虑到,然后把各项检查单都开出来,其中当然要包括心脏超声了。这不是照样能查出来么?但问题是,患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更多的检查费。下面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一位70多岁的教授说是得了肺动脉高压,一直没有查到原因。看了不少专家,能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些常见病都查了。胸片和CT没有发现肺部疾病,肺功能是正常的,也没有发现肺栓塞的证据。心脏超声检查也做了,除了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哪是什么原因呢?教授本是医学院的老师,对于自己的病情和诊断过程叙述的非常清楚,需要我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我还是照例进行了查体: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胸部看上去很正常,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没有听到异常。接着便仔细地听诊心脏……,我感到自己的心脏为之一阵悸动,我听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种收缩期杂音!声音虽然很低,但确实是存在的。我觉得这应该是病因了,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既然我能听到杂音,为什么心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我还是慎重一点的好,对老教授说:您以前拍过胸片吧,能找到吗,您都拿来我看看。过了几天,教授拿了厚厚的一摞片子来。我按照年份整理了一下,结果发现最早的胸片是20多年前拍摄的。拿起来一看,果然发现了问题。您看,20年前就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了。我想,我的初步诊断仍需要心脏超声检查的证实。教授以前做过,而且是请超声专家做的。但我知道,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有些问题按常规操作是有可能发现不了的。如果提醒检查人员,你在查体时发现了某个问题,然后他带着问题去查,就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会明白。另外,超声检查与检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也有很大关系,有时问题就在那里,但你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但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鉴于以上考虑,我建议教授再做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后来过了好几个星期,教授又来到我的门诊,是来表示感谢的。她把检查单拿给我看,说是重新做了心脏超声,证实存在房间隔缺损。

 

看病就是这样。我相信其他大夫都用听诊器听过这位教授的心脏,但心脏杂音被忽视了,或者没有听到。听诊器是个好工具,但要用心去用。

 

每个医生都拥有一个终生不忘的关于听诊器的美好记忆。当我们第一次学习使用听诊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教听诊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总会强调这样一句话:到了冬天,听诊器的胸件会很凉,你听诊病人之前,要先把胸件放到自己的手心热一会儿,然后再听。

 

不久前我给首医的实习学生示范教学查房,医院的教学专家组前在评估指导。我习惯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而不是放在白大衣口袋里。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教学专家开始提出评估意见。记得一位儿科专家说道,你们内科大夫喜欢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我们儿科大夫就不这样。我们担心,如果不小心听诊器的一头溜下来,就有可能打到小孩儿的头上,婴幼儿皮肤嫩,一碰就发紫。我们的医学专家对病人的关心,就是这样的细致和周到。这样的考虑,非医学人士是无从得知的。

 

国外的研究人员也在一直探讨现代声像技术(acoustic imaging)能否通过分析呼吸音帮助诊断疾病。近来还有报道应用一种振动反应成像技术(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对不同的呼吸疾病进行鉴别。关于心脏杂音的各种技术研究则更多了。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技术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却没有临床实用价值。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结果分析费时,尚且不论;关键问题是这些技术并不比听诊器提供的信息更有用,更谈不上替代听诊器了。我上面提到了两个心脏病的例子,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听诊器的功劳就更不用多说了。有些病在询问了病情之后,只要你把听诊器放到胸部一听,心里就有数了。一副听诊器,再加上医生历练多年的听诊技能,目前还没有哪种技术能达到这样的诊断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行医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处方笺是不用手写了,大家不是抱怨医生的处方和病历是“天书“吗?把药名的拼音首字母输入电脑一敲,处方就出来了。医生工作站就更厉害了,坐在病房的工作间里,一点患者的床号和名字,所有的检查都可显示出来:胸片、CT、核磁,各种化验结果一应俱全。如果你给病人上了监护,他的心率、血压、呼吸都可实时显示。除了病房里真正的病人之外,你的电脑里还有同一个病人(美国人称之为iPatient)。技术是进步了,我担心的是医生与病人交流的时间会减少。病人的表情、情绪、气味,电脑能反映出来吗?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强调“望触扣听”。其他的知识可以通过网上学到;当医生,还得要师父手把手地教!

 

蛇仗、白大衣、小药箱都是医的象征,但都不像听诊器那样更能体现行医的本质:把科学技术与听诊技能结合起来,以发现患者病痛的原因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9004-229088.html

上一篇:请少用缩略语
下一篇:美国学术团体应对疫情的做法值得称道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赵星 李小文 王桂颖 吴雄斌 刘进平 刘帅 周春雷 苗元华 陈应泉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