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旦谈一点儿对“学习”的看法,算是新年自勉,或与习医同行共勉。
前几天(2011年12月27日)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年会召开,作为教研室主任我不得不按时参加。当听到台湾阳明大学前校长张心湜教授的报告时,觉得这次没有白来。
张先生的话题主要是台湾医学教育改革,最后谈到了“良医之培育”。其中不少观点正是我一直在思考或者“兜售”的,在此得到印证,也就放心了。
在张先生的谈话中,“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且悉数抄录下来。
医学教育之主要责任:慎重甄选性向适于医业的青年学子,施以基本的医学教育,并训练医疗工作的基本技能,以其成为能终身学习,以服务为志趣、具有悲天悯人胸怀的医师(美国教育部)。张先生特别强调,医学不是职业而是志业;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一种志趣(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台湾教育制度之特征:其一就是“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医学教育新思潮:其中一条是“增加学生主动学习”,一条是“重视生涯学习观念之建立”。
医学教育目标:其一是“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并善于获取新知识,能在执业生涯中维持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并具备教学能力”。
临床教学改革:其一是“以床边教学为第一要务”。
良医的特征:第一条就是“有读书习惯”,第二和第三条分别是“细心,追根究底”、“乐意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
对于行医多年具备一定资历的医师来说,临床工作很忙,累了一天,下了班也就没有精力再去看书,更何况还有各种生活负担要费心费力。如何能抽出时间学习,特别是系统地学习,就看个人的“志趣”了。但就医学生(见习和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习医、学习。不好好学习,不下硬功夫,按照张先生的说法,就做不成良医。
有人认为当了医生后的学习(继续教育),主要是获取新知识,譬如新技术新疗法之类。我的看法是,“终身学习”还应特别强调对基本知识的反复学习和验证。对某特定疾病而言,最新的一种治疗药物,不知道,关系或许不大;但是如果你对该病的基本知识记得不牢固,诊断还做不扎实,基本药物用得还不规范,问题就不算小了。这也是我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年青医师甚至具有一定资历的医师要求最多的,当然也是最为担心的。
还有就是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我在查房或临床教学中经常提问,提的问题大多都是在“可及范围”之内的,但得到的答案有时不够满意。对知识的掌握一是缺乏广度(知识面不够),二是比较肤浅(缺乏深入认识)。原因大概是,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出于一时之需,例如应付考试、查找一种药物的用法、一种技术的应用等。我的看法(做法)是,内科医生至少应该系统地阅读一本内科学经典教科书,专科医生应该系统地阅读一本经典专科教科书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教科书。例如呼吸科医生应该系统学习胸部放射学教材,而不是看到某种影像时临时看书查找答案,当然对于特殊表现则另当别论。
英文对于教学医院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即使临床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讲述,英文教科书还是讲得更透彻,更有条理。因此,学习英文不仅仅是为了阅读英文期刊获取新知识或了解新动向;系统阅读几本英文教科书,临床水平肯定会有很大提高。同样,学习医学英语也要首先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许你能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也知道不少的专业术语;而一旦落到实处,就难免露怯。譬如翻译专业文献或教科书,就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看翻译出来的中文,语句还算通顺,好像是那么回事儿;但再对照原文一看,显然又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就是英文基本功不够扎实的结果。
临床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另一个要紧问题就是对知识的探究不够,往往流于表面,够用就行,不愿深究。我特别赞同张先生 “医师应该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的观点,培养这种能力是老师(上级医师)的责任,而这种能力更应该在习医行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加以提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