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经济真相系列——平衡是经济的首要因素

已有 1418 次阅读 2023-3-28 18:18 |个人分类:经济真相|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经济的运行十分复杂。在现实中,我们很难找到类似的例子。感觉有一点像毛毛虫,又像水一样,总之是柔弱无骨。虽然柔弱无骨,但经济仍有不可突破的规律。

   1、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2、工作机会与工作人员的平衡;

   3、货币的平衡。

   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是最基础的。消费的产品来源于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可能长期存放,所有产品都有保质期、使用期。这导致一个结果:为了便于分析,人们都假设生产的产品与消费的产品完全相等,包括种类和数量。

   随着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个很大麻烦。根据某个时间点的生产与消费水平,100个人生产的产品足够500个人使用。类似当前人们的怀疑: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自动化是否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100个人生产,100个人消费,生产与消费要对的上。

   可100个人生产,足够500人消费,怎么办?另外的规律开始起作用,而且是多个规律起作用。

   1、消费升级

   生产效率提升了,工人要求提升工资,每个人消费变多了。100个人的生产,由于人们开始消费升级,结果只够300人使用了。比如汽车买的高档一些,家具买的高档一些,房子买的大一些。

   2、工人假期增多

   生产效率提升了,工人要求减少劳动时间,人们开始出去旅游,休假。100个人的生产,由于休假减少劳动时间,结果只够400人使用了。

   3、政府多搞福利

   政府收税多、福利多,一些人选择了不工作,半工作、流浪的人增多了。

   以上因素综合起来,最终实现“工作机会与工作人员的平衡”。

   货币,说起来就是一种记账凭证。为了更容易理解,不妨设置一个简化的模型。把生产与消费过程分开。人们先合作做蛋糕,然后再分蛋糕,最终形成“做蛋糕,分蛋糕”,“做蛋糕,分蛋糕”,“做蛋糕,分蛋糕”……的连续过程。

   分蛋糕的比例则是每个人的收入。假如某个工作收入高,能获得更多的蛋糕,就会导致更多人涌入,导致收入下跌。获得的蛋糕比例降低。最终达成一个平衡。

   然而,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很容易出现问题。当所有人拿到货币,类似获取“蛋糕”的凭证,立刻去领取自己的那份“蛋糕”。假如,有一些人把货币存起来,没有去领蛋糕。因为生产与消费要平衡,人们不能把蛋糕留到下一阶段。剩下的人来分蛋糕,显然每个人都能多分一些,可最终回收的货币数量变少了。可下一阶段做蛋糕后,人们在领取货币时,领取的货币则要变少。每一次做蛋糕,工人的收入都要少一点。显然,人们并不愿意降低收入。

   把做蛋糕的过程推广到市场经济运行。假设政府、工人、资本家在有了货币后马上(比如1周、一个月内)使用。货币一直在市场中流动,市场是平衡的,市场上货币并不会缺少。假如普通人、政府或者资本家在赚钱后,一时用不上,把货币保存在家里。问题就出现了,市场上缺少货币,货币紧缩。假如把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又放贷到企业,货币又回流到市场。假如银行只是把货币放在银行,而不是放贷给企业,这与把货币保存在家里是一致的。市场上缺少货币,货币紧缩。

   一些人有货币,另一些人需要货币投资、消费等等吧。自然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可随着美联储和欧洲多国央行快速大幅度加息,出现了一些不好的问题。一些企业在低利率下本来是有利润的,在高利率下利润自然降低,可能收不会投资,归还不了债务,出现了坏账。

   假如出现了不平衡,经济自然要麻烦。

   针对就业,我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当经济前景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所有企业不愿意扩张。市场上本来就有大量失业人员,突然再涌入大量欲就业人员。欲就业人员根本不可能得到就业。因为企业还是那些企业,生产销售都没有变化。10%、20%、甚至50%的失业率,与企业本身毫无关系。企业不会因为社会上50%的失业率而增加人手。

   具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知道肯定有办法,但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脑力有限,给不出答案了。

   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办法,那就是打破负反馈,建立正反馈,让企业主感受到未来需求很大,需要大投资,增加人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382057.html

上一篇:什么是生命?——乱扯一下生命起源
下一篇:经济真相系列——发达国家如何收割发展中国家
收藏 IP: 223.193.1.*| 热度|

2 尤明庆 李升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