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参加优秀科普书推荐活动

已有 5751 次阅读 2008-4-22 07:13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413,我参加了《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7年度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推荐活动的终评。经评委们相互交换意见和投票表决,最终选出了11本书,其中6本是我在初评时就推荐了的。下面是《科学时报·读书周刊》关于这次评书活动的报道。再后面是我对一本获奖书的点评。

 

召唤科学“追星族”

n            2007年度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评选综述

n            作者:姜炯

 

 

413,一年一度的《科学时报·读书周刊》2007年度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优秀图书推荐活动迎来了其终评程序。此次活动经过几个月的书目征集、专家初评,评委会在入围终评中的24本(套)作品中选定《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火蝴蝶文丛”、《达尔文的梦幻池塘》等11本(套)最终获奖作品。

 

与往届每年年初即举行的活动传统不同,此次推荐活动延后到了阳春时节举行。虽显迟了些,幸而得到塞翁之福般的回报——本次征集来的参评书目比上年显著增加,加之丛书较多,使得候选作品数量颇具规模。加上本次推荐活动拥有由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王渝生,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副局长田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新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吴国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以及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组成的评委会,可称得上国内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科学普及与科学文化类图书评奖活动。

 

国外吹来的科普新风

 

此次推荐的结果和往届一样,外文译著依然占据很大比重,在最终获奖的3套丛书中也有两套是译著。国外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先进经验的借鉴,一向是我国科普事业的传统。评委们由国内外科普作品销量的巨大反差引出一则轶闻——国外的许多会员众多的科学协会牵头出版的此类作品,协会自身就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再由学会中明星般的专家加以推荐,其支持者的购买就会更加踊跃。

 

译文类作品中有一本很引人注目的作品——《达尔文的梦幻池塘》。刘华杰说,它是年内少有的引进自荷兰的科普书,不但中译本通俗易懂,在国际上也是畅销书,作者写的时候甚至没想到如此畅销。刘洪海介绍说,荷兰使馆很重视这部作品,大力加以推广。很显然,作为世界第一印刷大国、第二出版大国的荷兰,试图借此书为契机宣传自己的文化。

 

老专家的新作品

 

此次推荐的作品中,不乏老专家的新作品,比如董光璧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王渝生谈到:“董光璧先生是思想家、哲学家,敢写20世纪中国科学这个敏感的当代话题,需要很大勇气。”与会者还兴味盎然地谈起董先生的一段趣事,他曾经获赠一部便携式电脑,当他把多年的研究资料转存到新电脑并删除老机器里的备份后不久,便携机便被梁上君子惠存了。但是这老先生很想得开,居然说丢了便丢了吧,反正那些资料偷的人肯定用得上。

 

“数学之旅”丛书的翻译由胡作玄负责点校。王渝生介绍,胡作玄是科学史尤其是数学史方面的专家,其治学一贯严谨。此套作品由先生把关,又由一向苛求编辑质量的工具书著称的商务印书馆出版,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卞毓麟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在推荐书目中名列榜首,田洺说自己是在一次会议上获赠此书,在会上就一气儿读完了。卞毓麟是著名天文学家,作科普许多年的,这本书的视野更是比之前开阔了很多。

 

科学内外的风景

 

在评书的座谈中,不少作家提到了科学之外的事物对于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推动作用。王渝生介绍《回望人类发明之路》一书时说,该书讲到中国古代的某种技术发明,不是笼而统之地说,而是提到很多细节。比如蒸汽机发明之初卖得并不好,后来有个商人很会宣传产品,“我卖的是世界上最有用的东西——‘力量’”。田洺也提到,科学的发展有时和科学之外的东西关联更大,很偶然,很有趣。比如德国的奔驰发动机是受到法国人资助得以研制的,因为当时德国人不欢迎这个产品,法国人出于政治的对立就大力支持。

 

此次获奖的一些书籍的作者本身也是科学界之外的人士,比如《〈诗经〉的科学解读》的作者胡淼是长期研究农学的专家,其选用的解读文本《诗经》又是中国文学的本初之作,虽然对于此书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是评委们普遍对作者为这项研究倾注的精力表示肯定和赞赏。谈到《没有我们的世界》一书时,刘兵称它:“在同类书中的视角非常好——广义的环保和部分的科学知识。”此书作者身为记者,走访大量科学家获取一手资料,作品因此得到专家们的认同。

 

概念的界定与受众的选择

 

在讨论中,有一个话题引发评委们的兴趣,也就是这次推荐活动参评书籍的划界问题。江晓原认为,科学文化与科学普及概念的界定直接决定着最终评奖的结果。的确,有很多作品本来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但是最后在是否属于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类图书这一问题上遭到质疑。进而,评委们又讨论到诸如“科学文化”、“科学普及”、“科学传播”、“科学交流”等相互关联甚至类似同质的提法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科学”、“技术”、“科技”、“科学技术”、“科学和技术”等概念相互界定中的深意。

 

评委们普遍认为,这次推荐的作品中,特别是科普类作品,一定的受众数量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吴国盛认为,科普书一定要保证受众面,只有少数人愿意看或者只有少数人看得懂的科普书,丧失了科普书的意义,不应该提倡。

 

令人遗憾的……

 

在座谈中,我们也遗憾地听到一些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类图书出版的消极因素。胡新和认为,其实说现在的中学生不看书是不客观的,他们其实读书很杂,只不过不爱看今天评选的这类书,“《哈利·波特》出一本买一本”。其实我们有一些很好的科幻类作品在具有玄幻色彩的同时也有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的意义,但是“科”的不被青年人重视,“幻”反而成了焦点。

 

正如武夷山提到的,今年出版的一些由科普类电视节目改编的书本来值得鼓励,因为这表明电视媒体也参与到了这类书的出版事业中来。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或许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并未考虑到两种媒体之间的差异,在改编的过程中未能将不适于书籍的因素针对其特点加以改造,从而影响了整体质量。

 

提高科学普及和科学文化类图书的整体质量,在细节上下工夫,注意保护作者的权利,重视读者的接受,这即是出版事业的王道,也是我们的梦想,同时也符合出版者、编著者和阅读者共同的利益。但愿这个梦想实现之日早日来临。

 

下面是我对一本获奖书的200字点评(科学时报,2008418):

《达尔文的梦幻池塘》,花城出版社

 

越来越多的地球人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语言多样性和社会制度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多样性往往存在于所谓的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地区。于是,荷兰生物学家泰斯·戈尔德斯密特于1981年前往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观察和研究丽鱼科鱼类。他用一支生花妙笔记叙了鱼类的习性,转述了进化研究领域的许多科研成果,让我们领略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描写了他在那里生活与工作期间难以避免的文化冲突。这是一部几乎是可以作为小说来读的科普书。(武夷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2523.html

上一篇:提倡以学术为志业
下一篇:“武记杂货铺”开业周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